放大圖片
■開遠組織民警、交警、巡警加強對校園及周邊的治安防範。本報記者丁樹勇 攝
【本報駐雲南記者 丁樹勇】這是一個普通的社區:醫院、網吧、商業區,設施齊全、保障到位。這又是一個特殊的社區:這裡的居民是曾經飽受毒品摧殘,而在政府關愛下已經擺脫生理依賴的戒毒者。走進鮮花綠樹交錯掩映的開遠雨露社區,如果不是高牆的提醒,與走在普通的居民社區沒有兩樣。
從「安全島」到「雨露社區」
1990年代,一部禁毒紀錄片《中華之劍》,讓很多人知道了開遠。由於地處毒品販運通道,開遠曾經是毒品重災區,也是禁毒防艾的重點地區之一。
2003年,開遠率先啟動「安全島」計劃,嘗試在強制戒毒所內闢獨立區域,安置強制戒毒期滿後自願留所人員。之所以取名為「安全島」,其實是將這部分人員與社會上的「毒友」隔離開來,防止復吸的一種手段;而在此基礎上,在戒毒所外另闢新址發展起來的「雨露社區」,卻更具人性化:醫療區、宿舍區、生產區、綜合服務區和商貿一條街等設施一應俱全,戒毒康復人員康復、勞動、生活、就業、娛樂需求,均能得到滿足。集戒毒、康復、醫療、培訓、生活、就業等功能於一體的戒毒康復新模式,成為全國公安戒毒康復場所的先進典型和示範項目。
用真情與關愛修復人性
用自己第一個月的工資買上營養品、電熱毯回家看望父母,這樣的事很難與印象中「無人性、無良知、無道德」的吸毒人員聯繫起來,而它卻真真切切地發生在雨露社區。當陳明(化名)用自己在雨露社區的勞動所得買上營養品探望父母時,感慨萬千的父母老淚縱橫。
「關愛是雨露,真情是陽光」是雨露社區的管理理念,在這裡,戒毒康復人員被稱為「社區居民」。政府為家庭生活困難、勞動能力弱、工資收入低的的社區居民落實了社會保障,納入低保和醫保;建立了社區醫療機構和法律援助工作室,派駐醫療和法律工作人員,購置相關設備,對社區居民進行全程疾病監測、治療,進行法律援助。65對新人在社區結婚成家,享受正常的家庭生活。去年9月在雨露社區成婚的陳明與妻子每月收入1800元,除去生活費用,每月可節餘300—400元,如今已用勞動所得購置了生活用品,添置了部分家用電器,而購置冰箱的打算有望在9月前實現。
真情化解心結,雨露滋潤心靈,其結果是這個群體的社會責任感不斷增強。汶川地震和雲南乾旱,社區居委會均收到他們的自發捐款。
平等讓他們重拾尊嚴
曾經,人們的冷眼、勞動技能弱是戒毒人員回歸社會難的主要原因。而在雨露社區,平等卻讓他們重新找到了做人的尊嚴。社區被列為開遠市19個社區之一,實行社區居民自我管理為主、公安機關管理為輔的社會化管理模式,而由社區居民選舉產生的協管委員會,正逐步成為社區管理的主角。有約束的開放式管理,讓社區居民享受節假日,平時亦可請假外出。社區居民通過勞動技能培訓後,被安排到太陽能熱水器生產車間、製衣廠、手工藝品生產車間和種養殖基地工作,並按照按工計酬、多勞多得、公開透明的原則,獲取勞動報酬。雨露社區居民自我管理意識逐步增強,從未發生吵架鬥毆事件。
「有了勞動技能,走到哪裡都不會受歧視。」陳明對未來回歸社會充滿了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