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國寶級人物、「神舟1號」到「神舟5號」飛船的總設計師戚發軔,日前走上成都圖書館「金沙講壇」,以「航天技術和中國航天」為題演講,吸引市民和高校學子到場聽講。
戚發軔自1957年從北航畢業進入航天領域,不僅參加中國第一顆衛星東方紅1號研製,且主持過東方紅2號、風雲2號、東方紅3號等6種衛星研製,親自組織10餘次衛星發射任務。
戚發軔表示,過去載人航天每次發射都成功,它和火箭不一樣,一旦失誤,就有人員傷亡。回顧過去,他表示1994年風雲2號爆炸,讓他終身難忘。發射前,他和十幾個專家在西昌衛星發射基地,測時間看數據,結果發生爆炸,廠房也炸掉。當他爬出去時,手臂、腿部多處燒傷、割傷,住院40多天,可以說大難不死。那次失敗,使他們變得更聰明,更警醒安全最重要。
「太陽系就是中國人所說的天,有了天就要有『天軍』,於是有了航天事業。」一開場,戚發軔闡述具有中國特色的「天」的定義。他認為中國要掌握未來太空資源的話語權,從一個航天大國變為航天強國,需有進入太空、利用太空和控制太空的能力。
他解釋說,中國將分成兩個步驟,在太空中發射36顆通訊衛星,建立有中國特色的通信功能、相當於美國GPS的全球定位導航系統。中國有10年之內的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其中有16個重大專項,比如載人航天工程將爭取在2020年初步建立空間站,完成月球取樣,實現航天員的長期空間駐留。
戚發軔還提出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一連串思考:美國有「空間探測遠景規劃」,日本有「宇宙基本計劃」。那下一步,「我們是先到月球還是先到火星?」他呼籲,「國家主管部門應加快組織論證,擬定更長遠的發展規劃。」
「北斗星」預計2020覆蓋全球
對於備受關注的中國北斗導航衛星系統,戚發軔說,中國此前已發射北斗1號衛星,儘管是區域性的,但它所提供的導航服務不僅在汶川地震中發揮很大作用,周邊國家也在使用。目前,中國已成功發射3顆導航衛星,根據系統建設總體規劃,2012年左右,在發射10多顆衛星後,系統將首先具備覆蓋亞太地區的能力,2020年左右完全建成覆蓋全球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天宮一號」2011年前後發射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步載人飛船階段,通過神舟5號和6號完成。而第二步空間實驗室階段的第一關鍵技術「出艙活動」,神舟7號已完成。
「中國將在2011年發射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並在兩年內逐步實現與神舟8號、神舟9號和神舟10號的3次交會對接試驗。」戚發軔透露說,然後第三個關鍵技術是補加,為飛行器補給推進劑、空氣、水、食品等,第四個關鍵技術則是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統。 ■摘自《華西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