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近年來不斷增加投放在精英體育的資源,包括重建位於沙田火炭原址的體育學院和給予運動員生活津貼的直接資助等。現在我們再也聽不到在體院受資助的項目的運動員會像當年的李麗珊一樣需要和教練及其一兩位隊友在歐洲集訓和比賽時節衣縮食,用盡各種方法減少開支,務求可以在歐洲參加更多的比賽和訓練機會。
資源多了,理應帶來更多卓越的成績,但這只是一個直接而未經深思的假設。也許你也聽過以下的故事:一對貧窮的夫妻,每天都勞碌生活,雖然兩口子工作辛苦,所賺的只夠餬口,但彼此支持互勉,並且向著同一目標努力,那就是增加家裡的積蓄,好讓兒子將來得到更好的教育。一天,這對夫妻竟得到上天眷顧,賜他們一個發達機會,讓他們中了幾千萬元的六合彩,自此,他們再不需要勞碌,彼此生活變得多姿多采,但互相的溝通減少了,共同目標也不見了,兒子也受物質污染了,他們最終更要鬧離婚。
以上這個故事正好提醒我們,資源多了,必須要用得其所,否則好事變壞事,把原有精英體育最重要的務實刻苦精神破壞了。我們不是說精英運動員不應獲取應有的津貼和酬勞,但對一些年紀還小,未懂得好好理財的運動員便需要適當的管理和輔導,以避免過分物質化或不懂得珍惜繼續努力的機會。另一方面,所謂有權利必須有義務,對一些長期收取津貼和報酬而成績又未有進步的運動員,亦應受到應有的管理和評估,雖然很多教練不願意請走一些長期在隊中的運動員,但是「長江後浪推前浪」才是健康發展的動力。 ■香港浸會大學體育系鍾伯光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