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圖為二戰期間遭日本人用槍炮和繩索強擄去日本當勞工的中國人。資料圖片
由於政治和解進程緩慢,山東受害勞工聯誼會與山東受害勞工法律援助團日前共同表示,將於今年年底前正式向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遞交向日本三菱公司在魯分支機構提起訴訟的民事訴狀,為近千名二戰時期山東籍受害勞工維權、索賠。這不但開一省勞工提起聯合訴訟的先河,也是受害勞工對日索賠首次在中國大陸提起法律訴訟。
■本報駐山東記者 張璐
談賠償政治和解進程慢
山東受害勞工法律援助團團長傅強指,今年起律師團開始與三菱公司就受害勞工賠償問題進行接觸,日本三菱也承認曾在二戰中與日本政府共同把2,709名(包括轉包的,一共是3,563名)中國勞工(其中山東共接近1,000名)強擄到日本大夕張礦業所、秋田縣尾去澤礦業所等9個工地做苦役。但一談到賠償的有關細節問題,政治和解便進度緩慢。聯誼會與援助團不得不選擇民事訴訟的方法,以期推動和解進程。
「國內第一告」一經披露,立時引起輿論嘩然,眾多「理當如此」、「大快人心」的評論之餘,也存在質疑的聲音:既然和解正在協商,為甚麼還要以訴訟的手段來解決?傅強解釋說,山東是三菱受害勞工的重災區,如今大多數勞工家境困難、晚景淒慘,如果能盡早加快索賠進程,不但可以改善他們的生活,也可為廣大勞工了一個心願。
倖存勞工正逐年減少
更重要的原因,倖存勞工正在逐漸減少,他們已經「等不起了」。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年經歷過那段悲慘遭遇的勞工如今都已年近百歲,每年都有相當一部分人離開人世。「2005年時,我們手中倖存勞工的名單還有2,000餘人,而現在僅有800餘人。在這些活著的勞工中,又有相當一部分人身患疾病,很難從他們口中得到一些有價值的線索。」中國受害勞工聯誼會執行會長、劉連仁的兒子劉煥新如是說。
1944年,劉連仁被日本人用刺刀押著做了勞工,由於不堪壓迫多次逃跑,終於成功躲進深山,一躲就是13年。直到1958年被人發現,才經過重重波折回到祖國。可是,劉連仁未及等到賠償的那一天便與世長辭,這件事始終是劉煥新心裡最大的遺憾,他不希望有更多人將為同樣的原因抱憾終身。
提起受害勞工對日索賠,人們腦海中難免會浮現出勞工遠赴異國、屢敗屢告的場景。如今,這種局面有望被徹底扭轉——由山東籍的受害勞工提起聯合訴訟,告的也是位於山東省內的日本三菱公司在魯分支機構(青島三菱)。傅強指,如此便將一繁複的國際官司簡化為省內民事訴訟,一來可彰顯中國律師援助團的作用,不需完全依賴日本律師;二來省內訴訟可依中國本土法律條文規定,對勞工也較為公平。
意義遠不在於訴訟本身
傅強另指,三菱公司是日本大財團,也已經承認二戰時期曾強擄中國勞工的事實,如果他們肯拿出誠意與受害勞工達成和解,願意做出相應賠償,對於其他曾經強擄勞工的公司而言,會具有一定的示範和促進作用。不僅如此,三菱在日本政界影響較大,達成和解或可推動日本政府態度改變。
「我們目前查證屬實的山東受害勞工還不到總數的十分之一,也就100來人,快速找到這些受害者及其遺屬是當務之急。」傅強如是說。位於山東高密的劉連仁紀念館裡,存放著一本記錄了有約4萬名中國勞工名字的名單,名字下面有的還附著一個模糊的地址,聯誼會的各地負責人就是靠著這個模糊的概念在想方設法尋找受害勞工及其遺屬。
國際訴訟前景困難重重
從法律專業角度而言也存在不少未知數。傅強解釋道,將於年底前遞交的訴訟書看似簡單的民事訴訟,可畢竟是國際官司的縮影,是否單純以中國法律可以裁定還未可知,因此,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能否受理此案,援助團心裡也有些沒底。即便法院肯受理,日本三菱公司在魯分支機構(青島三菱)會不會以獨立公司為由拒絕擔任被告,也尚未可知。傅強表示,這次訴訟只要遞交上去,就已經打響了對日本三菱公司索賠的第一槍,至於今後,必定困難重重,可他們會繼續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