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亞運會逐步迫近之際,香港市民有否想過香港有可能在13年後像廣州一樣舉辦亞運會呢?
準備籌辦奧運或亞運這樣大規模的綜合性運動會,13年不是一個長時間,尤其是對香港這個開放而又注重程序和制度的城市,很多有關舉辦亞運會的場地和配套設施都要花上多年時間才能拍板和落實興建,就以舊啟德機場興建一個可容納4萬觀眾的體育館和配套設施為例,前後也得花上10多年。
要申辦成功,符合國際比賽和亞組委要求的場地設施是必要做到的承諾,因此,在硬件和相關配套的規劃上,特區政府必須及早取得共識和發展藍圖,否則難以說服亞組委成員的支持。以香港地小人多、體育文化仍然薄弱的城市,要成功取得2023年亞運會的舉辦權,必須要有突破性的思維和決策。在作出這個決定時,當然要理性分析舉辦亞運對香港在未來20年有甚麼好處。雖然說是香港提出申辦,但隨著香港跟中國內地的融合,特別是跟深圳和珠三角的緊密合作,在硬件規劃的藍本中不應該只著眼於香港特區這塊彈丸之地。
另一方面,能夠辦得亞運會的城市,其精英體育一定不能太差,換言之,在主辦的亞運會上,香港必須在金牌和整體成績上創造有史以來最好的成績。同樣地,在培養運動員的工作上必須盡早規劃,選定目標項目和青少年運動員,給他們提供長時間的系統訓練和讀書、之後退隊踏入社會工作等計劃配套的安排。光考慮上述兩項準備重點,便知道13年的時間實在太短,對特區政府內負責這部分籌備工作的同事實在是一項極大的挑戰。 ■香港浸會大學體育系鍾伯光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