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明愛與港大社會工作與社會行政系,建議家長多關心子女,為他們「打開心鎖」。本報記者歐陽子瑩 攝
——名校生情緒病多達6成 被逼參加興趣班增值添壓力
【本報訊】(記者 歐陽子瑩)感到疲倦、煩擾甚至萌死念,已不是成年人專利。有調查顯示,即使是年約10歲的高小學生,有逾40%被訪者受抑鬱或焦慮情緒困擾,經常「扭計」及「周身痛」;當中約15%更同時出現多種徵狀。若孩子就讀名校,抑鬱焦慮情況更見普遍。負責調查的機構指,香港社會強調學業成績,為幫助升學,父母要求子女參加大量如繪畫、樂器、外語等興趣班,把「娛樂」變成「專長」,倍添孩子壓力。機構提醒家長,應及早了解子女的偏差行為及背後原因,以免情況惡化,出現自毀或其他嚴重問題。
明愛小學學生輔導服務及香港大學社會工作與社會行政學系,早前向25間小學共1,179名小四至小六級、平均年齡10歲半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研究他們的校園生活、抑鬱或焦慮情緒情況。結果發現,多達42.9%人抑鬱或焦慮指數超標,達使人關注的程度;14.5%更同時出現抑鬱及焦慮徵狀,問題較嚴重。
3%認想自殺 情緒病遠超美英澳
是次研究藉多條問題量度學生的抑鬱及焦慮指數;受訪者在學業、體能、自尊感、情緒等方面,有較大困擾。14.2%人認定「我永遠不像其他孩子那麼好」,也有11.5%人指「任何時候都有事情在煩擾我」,9%表示「任何時候都很疲倦」,更有3%人承認「我想自殺」,甚至開始出現自毀行為。
負責研究的港大社工及社會行政系教學顧問梁淑雯指,有關結果使人憂慮,除整體逾40%人受抑鬱或焦慮困擾,個別名校更有達60%學生有情緒問題,遠高於英美澳等地的10%至20%;而受訪學童的抑鬱及焦慮平均指數,也較韓國及內地城市高。
父母升學逼迫 學童須樣樣精
梁淑雯表示,本港小學生除了讀書,還要兼顧大量不同的活動及興趣班;在父母及升學的要求下,他們需要做到「能文能武」,讀書、運動、繪畫樣樣皆能;「原本的娛樂現在需要變成專長,學業壓力過分沉重,容易受困擾」。加上現今父母工作時間長,難以好好照顧子女情緒;「父母回家第一句可能問:『做好功課沒有?默書多少分?』那更令孩子的壓力增加。」她補充,若父母過分保護子女,也將使其自理能力較低,與同輩比較下容易自卑,受情緒困擾的機會也較大。
30%有社工跟進 70%未被識別
抑鬱及焦慮徵狀多屬隱性行為。是次研究顯示,僅30%受嚴重情緒困擾的學生有社工跟進,其餘70%「高危」學生卻未被識別。明愛社會工作督導主任馮慶球指,如學童經常因小事發脾氣,出現不願上學、不願說話或進食等偏差行為,教師及家長應主動了解。他建議政府增加學校的輔導資源,照顧及識別有情緒問題的學生,並加強家長及教師對精神健康的認識及支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