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31歲謝先生植入裝置後可如常人般生活,已準備好出院回家。圖為他展示的袋子放置了該裝置的電池及控制器。本報記者郝君兒 攝
【本報訊】(記者 郝君兒)末期心臟衰竭患者需移植心臟「續命」,但半數人輪候不足一年就死亡,瑪麗醫院完成香港首例植入性心室輔助裝置手術,有效延長患者存活時間,為該類病人帶來新希望。成為首例的謝先生年僅31歲,上月心臟衰竭惡化至末期,在深切治療部靠注射兩種強心針吊命,命懸一線下進行該手術撿回一命。他昨日坦言曾以為生命已無希望,很高興可出院回家重過正常生活。
謝先生本為職業司機,2003年發現患急性心肌炎,今年5月病情惡化,左心室嚴重擴張,已達末期心臟衰竭,需在深切治療部長期留醫。瑪麗醫院心胸外科顧問醫生鄭力翔表示,謝先生當時需靠兩種強心針維持生命,但已不能下床,大小便都在床上解決,由於嚴重氣促,連平躺也感不適,因應他的病情,醫院決定為謝先生進行全港首例植入性心室輔助裝置手術。
昔嚴重氣促 今生活正常
手術於8月31日進行,全程花5.5小時,共動員16名醫護人員參與。鄭力翔表示,謝先生目前未算完全康復,日後仍需定期覆診,並服用薄血藥以防血液凝結影響裝置,及減低中風的機會,至於日後是否移植心臟,還要視乎病人的意願。
謝先生經過近1個月康復,現已準備出院休養。他昨日分享感受時精神不俗,坦言手術前嚴重氣促,一般的行街、吃飯也不行,在深切治療部留醫時也想過或撐不下去,很高興手術令他重生。他又表示,手術後雖要每天清洗連接裝置導管的傷口、洗澡時要小心避免弄濕裝置、而且電池及控制器要貼身攜帶,但現在最少可以過正常生活,甚至可如一般人外出散步及行山,「死過翻生」後更懂得珍惜家人及所擁有的一切。
助心室每分鐘泵血10公升
鄭力翔解釋,心臟衰竭患者因心臟不能有效泵出血液以滿足身體各器官需要,最終會造成其他器官衰竭,甚至死亡。是次引入的裝置在國際間已使用10年,去年獲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批准,用作末期心臟衰竭病人過度、甚至最終的治療手段,裝置中的血泵由磁場驅動,植入病人橫隔膜連接左心房和主動脈,再以電線接駁到外置的電池及控制器,協助已衰竭的心室將血液泵至全身,每分鐘能泵出3至10公升血液,但裝置重量僅290克。
鄭力翔又稱,此裝置最大好處是可延長輪候器官病人的壽命,亦能改善期間的生活質素,盡量讓病人如常人般生活,不用長期留醫;惟他坦言所有手術均存風險,國際數據顯示20%患者術後死亡,醫院會定期開會按患者病情評估手術風險,但並非所有心臟衰竭病人都適宜植入裝置,如其他器官已衰竭的病人,就不適合植入裝置;植入該裝置的病人亦不宜接受磁力共振檢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