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在考慮申辦亞運會的同時,亦應該為香港如果真的有機會主辦該屆亞運會而訂下可以奪取的金牌和獎牌項目和數量目標。這也關乎主辦城市的體面問題,就算把整個亞運會辦得如何的出色,如果主辦城市的運動員在比賽中沒有突出的表現,相信很難贏得外地和本地大眾市民及傳媒的讚賞。
亞運會的競賽水平較東亞運的高出很多,而且在增加新項目上也較東亞運嚴謹,因此,香港要在2023年亞運會上配合自己有可能成為主辦城市而奪取佳績的話,必須盡快籌組一個2023年香港亞運奪金工程研究小組,且盡快對香港有機會參與這屆亞運的項目作出奪金實力的深入檢討和制定培訓計劃。需知道要培養一位亞運金牌運動員,最少也得8至10年。現在還不開始規劃,那就會趕不及了。
講到對體育政策的規劃,香港的主要對手新加坡經常跑在我們前面,如果你打開新加坡體育局的網頁,你便可以看到他們最近已經為2016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奧運會訂下取得最少6面獎牌的目標。為讓這項奪牌工程能夠取得成功,新加坡體育局在上個月已經跟所有受政府撥款資助的體育總會開會,並且要求各總會檢討和制訂配合新加坡在2016奧運會和其他大型運動會的奪牌計劃上加強其本身的精英運動員培訓。
事實上,針對各體育總會能夠更加有效和合理地善用政府對他們撥出的公帑,新加坡體育局對體育總會的架構和管治都有較嚴謹的要求,當中包括鼓勵總會註冊成為慈善機構,以及最高管理層任期不多於兩屆等。在這方面,我們的體育總會可以追貼新加坡的做法嗎? ■香港浸會大學體育系鍾伯光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