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中國內地一度被英美為首的西方國家政治孤立和經濟封鎖,工業和教育等發展全面依賴社會主義老大哥蘇聯的經驗。1952年按照蘇聯的高等教育模式對全國高等院校進行院系調整,建立以專門學院為主體的高等教育體制。在新的體制下,全國的大學被重整成約180所大學,實行按學科分類,除少數大學保留若干學科外,大部分大學都只有一個學科,全國大學分為文理(亦稱綜合,14所)、工科(38所)、農科、林科(農林科合共29所)、醫藥(29所)、師範(31所)、語言(8所)、財經(6所)、政法(4所)、藝術(15所)、體育(4所),以及民族(3所)等12種類型。如北京大學變身為綜合大學(只有文理科)、清華大學就變身為工科大學,主要培養工程師、中山醫學院負責培養醫生、中央音樂學院培養音樂家、北京外語學院培養語言專業人才等。
多位國家領導人工程師出身
全國最頂尖的清華大學建國以來培養出不少國家領導人,由於清華在1950年代至1980年代是一所工科大學,所以我國現任多位國家領導人都是工程師出身。國家主席胡錦濤是清華水利工程專業畢業、全國人大委員長吳邦國是電子工程專業畢業,而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則是化學工程專業畢業。
同時,國家在創新體制方面實行教學科研分離。高等院校主要從事教學工作;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等科學研究單位則專事科學研究,並擔任培養研究生的工作。
文革嚴重破壞當時高教
中國內地在1952年開始實施全國統考招收大學生的制度。在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高等教育受到很大破壞,全國統考被廢除,高等院校數目由1965年的434所減少至1971年的328所,學生人數由67.44萬減至8.34萬人。1977年12月,在鄧小平的推動下中國恢復了高考,高等教育得以重新納入正軌,當年全國總考生人數約為570萬,錄取人數約為27萬。根據教育部公布的資料顯示,在恢復高考的30年間,我國大、中專學校共錄取了3,600萬名學生。高校錄取比例由1977年的不到5%,增長到2007年的57%。到2006年底,我國高校毛入學率已達22%,繼美國、英國、日本之後成為世界上第4個實現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國家。
中國內地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大學一直推行免費教育,所有學校均屬國立,學生畢業後由國家統一分配工作。1986年開始,大學逐步增加自費學生名額(取錄統考分數較低的學生),到1997年開始,全部學生都要繳納學費,清貧學生則由國家獎學金資助,而學生畢業後亦開始改為自行擇業。
1980年中國改革開放後,大學體制又再經歷重大變化,下一個專題再談。(待續)
■羅永祥 內地升學專家、香島專科學校校長 ■本文標題和小題為編者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