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三峽工程三期蓄水工程示意圖。網上圖片
三峽工程是治理長江和開發利用長江水資源的關鍵性骨幹工程,具有巨大的防洪、發電、航運、供水等綜合效益。三峽水庫為季調節水庫,正常蓄水位175米,相應水庫庫容393億立方米,每年汛末開始蓄水至175米,枯水期向壩下游補水,至次年汛前,水庫水位消落至防洪限制水位145米,預留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以調蓄壩址上游大洪水,減輕中下游的防洪負擔,發揮防洪作用。
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梯調中心工程師王海介紹,三峽水庫蓄水主要依靠調節出庫流量來實現,而出庫流量的調節主要依靠大壩23個洩洪深孔和三峽電站的26台70萬千瓦巨型機組。2010年9月10日零時,三峽第三次175米試驗性蓄水啟動,大壩關閉了部分洩洪深孔控制下洩流量。
與葛洲壩協調水量
按照蓄水方案,為有利於葛洲壩及其下游的通航,保持足夠的通航水深,蓄水期間三峽大壩下洩流量按9月不少於10,000立方米每秒控制,10月蓄水期間,上旬、中旬和下旬的下洩流量分別按不少於8,000、7,000和6,500立方米每秒進行控制,通過葛洲壩反調節,使葛洲壩電站下洩流量盡量與三峽出庫流量維持基本平衡。據介紹,三峽水庫能否按期完成蓄水主要取決於屆時上游來水量,在蓄水期間,如果遇到大洪水,需使用洩洪深孔增加下洩流量,保持水庫升幅穩定。進入蓄水後期,隨著三峽水庫水位的上升,水流主要通過安裝在三峽左右岸的發電機組平穩出庫,直至水位上升到海拔175米高程,並由此維持出入三峽水庫水量的基本平衡,直至來年的枯水期。
可防千年一遇洪水
三峽工程分三期施工,總工期17年,分135米、156米、175米三個水位進行三期蓄水。水庫於2003年首次蓄至135米水位,工程進入圍堰擋水發電期;2006年10月底蓄水至156米後,進入了初期運行期。最終於2008年汛末開始正常蓄水位175米試驗性蓄水。這樣分期蓄水,可以緩解水庫移民的難度,並可通過初期蓄水水庫泥沙淤積的實際觀測資料,驗證泥沙試驗的結果。
175米是三峽工程的正常運行水位,按設計規定,175米蓄水完成後,三峽工程將全面發揮防洪、發電、通航和補水等綜合效益。三峽水庫蓄到175米後,可將荊江河段的防洪標準從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配合荊江分蓄洪工程,標準可到千年一遇。 ■中新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