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和中國大陸正在面對人口老化問題,在香港,到了2029年,每4個人便有一位65歲或以上的長者,如果這批長者的身體健康經常出現問題,那花在護理和醫治這些長者的費用將會相當龐大,這筆開支,大部分都會來自納稅人身上。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個自然定律和過程。一個人能夠活到80歲以上,在現代醫療科技發達的社會是經常見到的,但問題是這些長者的晚年是否活得健康和有質素,而非經常百病纏身,或病臥在床上過活。
俗語說:「年紀大,機器壞」,長者始終難以完全脫離病痛,除了心臟或呼吸系統方面的問題,其他常見的便是骨骼肌肉痛症的困擾。當中骨質疏鬆是一個普遍而且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因為很多長者的生活質素往往因為骨折,尤其是脊椎、骨盆、手腕等部位,而影響了他們的日常活動能力,嚴重的可能要臥床,並且增加家人為了要照顧他們起居飲食的負擔。
我們的骨質密度在25歲後便會隨著年齡而逐漸減少,要緩和這個減少的速度,除了要注意在飲食中吸取足夠的鈣質和維他命D外,足夠的運動是極為重要的。以前很多人都不主張長者做一些負重或撞擊性運動,例如重量訓練或跑步等,一般都認為游泳或輕量的徒手操才適合長者參與。但近年很多科學研究肯定,長者應在適當的指導下定期參與一些負重和輕度撞擊性的運動。因為這些運動有助刺激骨骼,幫助維持骨質密度。除了要關注愈來愈嚴重的人口老化問題,我們必須同時開始關注現時兒童及青少年運動不足的問題,因為在50年後,他們將會成為長者,但如果他們現在不開始積極參與體育活動,到時他們的體質肯定比現在同年齡的長者差,可能不到50歲已經要醫療護理照顧了。 ■香港浸會大學體育系鍾伯光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