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梵淨山萬米睡佛, 又如大小不一的三佛同尊。
靈山興旺有賴盛世,山嶽顯爽在於修培。澤佑黔東,神佛皎潔,寺廟輝煌;名著天壤,古佛道場,紫輝萬丈;山林磅礡,億萬生靈,極樂世界;八方佛道,迎九州善眾朝覲觀光。 ■香港文匯報記者 何勇、李婷 江口報道
梵淨山素有「集峨眉之秀、黃山之奇、華山之險、泰山之威於一山」的讚譽,明萬曆《敕賜梵淨山重建金頂序碑》稱其為「天下眾名岳之宗」。它脈分九支,如九龍蜿蜒匯聚於此,橫跨於貴州東北的印江、江口、松桃三縣。其三大主峰—海拔2572米的鳳凰山、2494米的老金頂、2336米的新金頂,百餘里外遙望,直刺入雲,不僅是雲貴高原上相對高度最高的山峰以及烏江與沅江的分水嶺,而且也是橫亙於貴州、重慶、湖南、湖北四省市的武陵山脈的主峰,被稱為「武陵第一峰」。
梵淨山山勢高峻、通體龐大、人跡稀少、物種多樣、生態原始,孑遺著北溫帶同緯度地區古老而珍稀的生態「本底」,保存了距今七千萬年至二百萬年前第三紀和第四紀的古老動植物種類以及豐富的生物資源,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被列入國家級重點自然保護區,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吸納為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網」(MAB)成員。
據貴州省銅仁地區民宗委副主任方門照介紹,早在漢代,此山就已載入史籍,此後一直是武陵地區各少數民族朝拜的神山、靈山。唐宋,佛教開始傳入此山,至明初,梵淨佛教業已興盛,正式得名為「梵淨山」,俗稱「大佛山」。明萬曆年間,梵淨山兩次重修,明神宗皇帝敕建皇寺,宗風大振。清康乾時期,梵淨山已有「五大皇庵,四十八大腳庵」,崛起為西南佛教聖地之一,與峨眉、雞西鼎立西南,威名遠播,宇內奔趨,僧眾雲集,若水若雲。清末至民國年間,梵淨山歷經數次戰亂,寺宇焚燬殆盡,千年名山逐漸衰落破敗。後隨著宗教政策的落實,梵淨山朝拜之風逐漸恢復,佛教也得以重新興盛起來,豐富的自然與人文資源引發世人的重視。
(本版相關圖文資料由
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