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姓氏是人的符號標誌,又是超越時空的歷史文化現象。中華姓氏,源遠流長;姓氏文化,博大精深。研究和弘揚中華姓氏文化,對於方便認祖尋根、繼承歷史傳統、傳播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促進社會和諧意義重大。
古往今來,中華民族有許多姓氏愛好者和專家學者,為研究和弘揚姓氏文化盡心竭力,發表了大量著述。然因多種原因,至今我國尚沒有一部系統全面的中華姓氏大典,實為憾事。
改革開放以來,國富民安,社會穩定,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空前增強,系統完整地編纂中華姓氏大典的內外因素,均已形成。
1、伏羲氏「正姓氏、制嫁娶」
伏羲,中華民族人文始祖,是我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所處時代約為新石器時代早期。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八卦,成了中國古文字的發端;他結繩為網,用來捕鳥打獵,並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他發明了瑟,創作了《駕辨》曲子。他的活動,標誌著中華文明的起始。他「正姓氏,制嫁娶」,自姓「風」,創立了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姓氏。
2、黃帝軒轅氏開始封姓
黃帝姓公孫,出生於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在姬水生長成人,所以又以姬為姓;後來在有熊建立國家,故又稱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他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創造文字,始製衣冠,建造舟車,定算數,制音律,創醫學等,是承前啟後中華文明的先祖。傳說中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共得到十二個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佶、儇、衣。開啟了中華民族史上封姓的先河。
3、周朝「胙土命氏」 姓氏急劇膨脹
周朝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朝代。周天子為了鞏固自已的統治地位,實行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爵,國、邑、鄉、關、亭五等之封的「封建制」,親親「同姓封國」,功臣「異姓封國」,「賜姓命氏」。周代同姓封國43個,異姓封國50多個。「姓」只有天子與國王才擁有,而「氏」成了有爵位的貴族統治階級的稱號,平民百姓既沒有姓,也沒有氏。據宋代歷史學家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中統計,在周代封氏竟達1745個。所以,周朝是中華民族姓氏急劇膨脹的時期。
4、秦漢時期姓氏合一,新姓氏大量湧現
在早期的中華民族歷史上,「姓」與「氏」是不同的。「姓」是母系氏族社會的產物,凡在一個氏族名下的全體成員均出自一個共同的母系祖先,從母而得姓,即「因生賜姓」。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人們逐步懂得了「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道理,因而「同姓不婚」,「姓別婚姻」。「氏」的出現較姓為晚,是姓的衍生物。氏約起於父系氏族社會,盛行於周代的分封制度。氏不僅是部族、宗支的徽號,也是社會地位尊卑、貴賤的標誌。「氏別貴賤」。
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後,廢除了「封建制」與「賜姓命氏」,實行了「郡縣制」。
中華「姓」與「氏」,自秦始皇起,姓氏混用,二者合一,「姓」即「姓氏」了。
如秦始皇,嬴姓,即其姓氏了。漢武帝,劉姓。直至今天亦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