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內地財經專家稱,PE地下產業鏈已告成形,林林總總的人為操控,對股票市場秩序構成嚴重影響,最終由小股民埋單。
PE亂象橫行內地資本市場,導致存在於地下的「灰色產業鏈」日益粗壯,高市盈率、高發行價及高超募資金的「三高」市場岌岌可危,而廣大散戶及中小機構或將成為最終埋單人。面對亂象叢生,監管部門今年頻頻出招,重典治亂。但法律界人士認為,由於「幕後推手」操作手法隱蔽,確實很難發現「異樣」,這也給監管部門帶來嚴峻挑戰。 ■香港文匯報記者 周逸 上海報道
創業板開市之初,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曾特別強調,「要嚴防發審過程中的PE腐敗現象」。但就在這一年間,突擊入股、保代持股、高管集體離職等由PE引發的亂象,讓業界有識之士感到肅清工作任重道遠。
知名財經評論員葉檀在接受香港文匯報採訪時直言,「PE腐敗」已成為行業流毒,「不腐敗還能投到好項目的機構,真應發給大花紅」。葉檀指出,由保薦機構、財經公關公司、律所、會計師事務所、創投機構甚至政府官員組成的灰色產業鏈已經形成,為腐敗提供溫床。
保薦人攬權成弊端
一位不願具名的投行界人士向香港文匯報說,在PE灰色鏈中,保薦代表人處於最頂端。中國的首次公開募股集資(IPO)制度是「券商主導型」,企業要上市,首先會找證券公司做牽頭方,因此證券公司權力非常大。而在證券公司中,保薦人的地位又極其特別。保薦人的簽字是企業上市的必要條件,內地目前有保薦人資格的不足2,000人,屬於稀缺資源。所以證券公司對保薦人的管理相對較鬆。證券公司之間經常爆發保薦人爭奪戰,甚至有所謂「保薦人綁架公司」的現象。
企業送股高達5%
一位曾跟進多家創業板企業上市的創投人士對香港文匯報說,隨去年IPO重啟,擬上市企業向保薦人「送股」已成行業潛規則,且「市價」一路高企,最高曾飆至企業上市總股本的5%,最低時亦有1%。按照深交所公開數據,今年年中,全部創業板公司平均總股本為1.18億股,平均市值為39億元(人民幣,下同),以1%比例簡單計算,一單上市項目中,的「額外收益」將接近4,000萬。
「保薦人一年正常收入約500萬元,除非許以重利,否則很難打開缺口。」該位投行人士還說,保薦人腐敗行為多集中於規模不大的保薦機構,對象則多為「正常上市有一定困難的企業」。
洞悉暗持免查之道
據內地《經濟觀察報》調查發現,保薦人入股擬上市公司的現象已相當普遍。保薦人亦很清楚怎樣做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被查,一般通過相關人士身份或法人身份於該公司上市前早期入股,再通過與代持者利益綁定,簽訂私下協議來保障個人利益。只要代持者不主動告發,一般都不會出問題。有些甚至通過老股東代持,但這需要非常熟絡的關係。
創投公司做媒 通人脈助上市
在這條灰色產業鏈中排名第二位的是創投機構。來自清科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10月,共有5成創業板企業具有創投或私募背景,此比例遠高於境內其他資本市場。而僅以發行價計算,創投投資增值率平均達到驚人的10.82倍。
逾6成具國有背景
博言投資董事長陳來瑞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直言,創業板元年是創投「豐收年」,但這種現象並不正常。「目前內地創投公司的做法更接近於職業中介,利用在政府及行業的人脈,先在某企業入股,再為其上市打開門路,獲取巨額回報。那些可上可不上的,甚至不夠資格上市的企業,尤其需要用股份買創投的門路。」來自國家發改委的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三季度末,中國備案的創投企業已有571家,其中6成以上具國有背景。
富二代經營者眾
據一位投行老總介紹,由於市場火爆,去年起突然多了許多創投公司,經了解,這些公司的實際主事人,或直接來自證券系統內部,或為地方官員的親屬親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亦向香港文匯報證實,近年新增創投公司中許多是官二代、富二代所開。
形同貪腐避風塘
值得關注的是,有些參股的創投也被認為是保薦人可選的目標代持者。一些創投公司不僅負責為企業與保薦機構、地方政府之間牽線搭橋,甚至還會根據業務需要,將相關利益人或其親屬引為戰略合作方,再以公司紅利的形式間接涉腐,成為貪腐者的「避風良港」。
律師入股必重罰 親友代持難徹查
與上市服務相關的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亦在灰色產業鏈中佔一席。在企業上市過程中,律所及會計師事務所與證券公司是一個整體,需要協同工作,對企業是否具備資格作出評價。而與保薦人一樣,會做上市的律師目前亦相當緊缺,以上海為例,這類律師不足200人。
專門「刷門面」「通關係」
一位參與多家企業上市的律師在接受香港文匯報採訪時表示:「取消了證券律師從業資格證後,名義上只要有律師執照便可以做,但並非誰都能提出解決方案來,所以可勝任者寥寥。」他認為,律師一旦與企業形成僱傭關係,即使職責是「給出方案,讓企業規避或調整到適合上市的狀態」,但實際工作卻是「刷門面」、「通關係」,在專業領域為企業鋪路。
從專業角度看,只要是企業就肯定存在法律漏洞,而監管層要找出這些問題亦相當簡單,因此律所在影響力及人脈關係,對擬上市企業來說相當重要。不過,他強調律師入股上市企業是業界「高壓線」,一旦發生將面臨吊銷執照等最嚴重的處罰,無人會碰。然而,該律師也承認,若以親友等入股的方式完成交易,的確難以察覺。
證監會點名處罰券商
在成熟資本市場,PE是優質企業成功上市的助推劑。他們不僅可憑敏銳「嗅覺」發掘有潛力的企業,更能通過專業手法將其推向市場,與廣大投資者共享,進而推動整個社會商業發展,亦為自身樹立價值品牌。而在內地,PE卻成為「瘋狂套利」的代名詞。
內地PE市場的亂象已引起證監會高度關注。今年以來,證監會前所未有地五度召集保薦人參加培訓會議,就IPO過程中的歷史沿革、突擊入股、關聯交易、成長性、募集投向等核心問題,作出明確提點,試圖從源頭上遏制PE腐敗現象。據查,今年以來證監會對8家證券公司進行13次點名處罰,處罰包括監管談話、污點記錄、12個月不受理項目等。
5次召集保薦人再培訓
在內地媒體公開的一份5次內部培訓會議資料整理中可以看到,監管工作始終在有序推進中,有關集中治理PE腐敗亂象的條目便佔據6成。包括:核查定募股東,要找90%股東當面確認;超過200人股東清理須慎重,「假清理」肯定被舉報;IPO前6個月受讓股份,須鎖定3年;「突擊入股」要分析原因,不明原因建議延長鎖定期;關注創業板獨立性,建議清理自然人控制人與發行人共設公司;募投應具有「包容性」,審核期間不能增加募投項目。
限制離職高管轉讓股份
針對高管離職潮的現象步,11月4日,深圳證券交易所發佈《關於進一步規範創業板上市公司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買賣本公司股票行為的通知》,其中要求上市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在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上市之日起,半年內,含第6個月申請離職的,自申報離職之日,18個月內不得轉讓其直接持有的本公司股份,在上市第7個月至第12個月之間離職的,自申報離職之日一年內不得減持。
此外,包括推出《保薦業務內控指引》、深入推進現場檢查工作、多種方式與保薦機構進行交流以及加大違規處罰力度在內的四帖「良藥」亦將於近日正式啟動。
創業板業績慘淡 普羅股民代埋單
定價虛高,自然誤導市場,創業板企業華麗登場,但名不副實。與剛剛上市時的盛況相比,周歲生日的創業板交出的成績單卻異常慘淡。據Wind資訊數據顯示,今年中報,創業板營業收入增長率僅為27%,而淨利潤增長率亦僅為25.56%,與其他各板塊相比均處於「墊底」位置。淨利潤下滑的企業佔比高達21.9%,其中寶德股份、華平股份和南都電源三家企業的淨利潤降幅更超過69%,主營利潤同比降幅高達92.87%、94.95%和71.63%。
企業欠長遠競爭力
博言投資董事長陳來瑞在接受香港文匯報採訪時表示,創業板企業的高估值、高發行價更多是短期利益驅動的結果,而業界最為看重的高成長性卻並未體現出來,真正具有「創新型」素質的「新經濟」企業可謂鳳毛麟角。
他還指出,灰色產業鏈作用下的腐敗成本,最終將由普通投資者埋單。以網宿科技為例,上市之後業績即告「大變臉」,當時保薦機構極力鼓吹的核心競爭力最終被投資者認為「准入門檻低,優勢不明顯」,以至股價一路下滑。但上市前完成佈局的達晨創投等,即使在股價大跌的情況下退出,依舊可獲得接近200%的投資回報。
保薦機構操控發行價 做高市盈率
由於灰色鏈條中的各方均以股份形式獲得利益,因此抬高股票發行價,便成為各方的共同目標。一場詢價機構捧場幫襯、保薦機構主導實施的「做高市盈率、發行價」大戲隆重上演。
詢價機制如虛設
不願具名的投行人士向香港文匯報如此描述行業潛規則:一般新股發行前保薦機構須向詢價機構推介上市公司,最終參考詢價機構的報價制定發行定價區間。但事實上,定價的主導權仍在保薦機構手中,看似獨立的第三方詢價其實多要看保薦機構臉色行事。
上述人士稱,詢價機構主要包括:基金公司、證券公司、保險、信託、財務公司、QFII等。實際操作中,投行會首先給出一個價格區間,而詢價機構上報的價格若低於該區間,則肯定無法中籤。位於該區間之間,中籤可能性亦較小。於是,詢價機構只能將價格往上抬。公開資料顯示,今年半數上市股票的最終發行價均高於投行所給的定價區間上限,其餘亦在投行區間之內。但亦有分析指出,上述潛規則遇上熊市就是悲劇一場—新股破發之時,便是機構們被套之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