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拿到DNA比對結果,尋親失敗的蘇愛珍整整哭了5天,但並未就此放棄。香港文匯報記者林舒婕 攝
16歲開始尋親,蘇愛珍如今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對親生父母除了想念,更多了份寬容。「能找到是幸運,找不到也沒辦法,除非他們都不在了。」她甚至覺得,親生父母一定也在找她,「我是很開朗熱情的人,這是生身父母給的,所以他們不可能那麼絕情。」
林秀珠也這樣告訴記者,畢竟是親生父母把我帶到這個世界,就是想看看他們家裡的情況,現在過得好不好。「小時候對他們還有些怨恨、有些委屈,自己當了母親後就能理解了,他們那時也有不得已的苦衷。」林秀珠設想了很多她與父母相認的場面,「相認後並不會怎樣,大家都有各自的生活,只是多了點精神安慰吧。」
從前年開始,懂點電腦的王海樂把姐妹們的照片和信息都放在了尋親網站上,她們每天都在等待有電話把親生父母的消息帶來。只是,能解開身世之謎的線索太少:許下她手裡只有當初包她的一件小被子,右耳朵上有個小洞,她說很可能是生母為日後相認留下的;黃清碧只知道自己是75年出生,具體連哪個月都不知道……
再晚幾年更難尋
在女嬰供需鏈中,充當中介的媒婆成為多年後莆田女尋親的關鍵線索。在平海鎮,最有名的媒婆叫愛英,如今已80多歲,臥病在床,要從她先後抱過的上百個嬰兒中尋找確切信息,實在困難。而在長樂玉田鎮大溪村,名叫「年糕嫂」的媒婆也承認當年抱了很多小孩到莆田,但具體的「什麼都記不得了。」
更為困難的是,很多女嬰當初是幾經轉手才到養父母那裡。1973年10月底,林秀珠的養母在當時莆田新度路口的車站等了2天,從過路媒婆手裡「截獲」年幼的她,花了105元。當時秀珠躺在上了鎖的手提包內,圍著土灰色的條紋衣服。「這就是養母能告訴我的全部。」林秀珠感慨道。
11月初,王海樂好不容易找到可能的對象,可一紙親子鑒定結果讓所有的期待歸零。望著電腦屏幕,76年出生的她有些失望,「真正用於尋親的也就這十年時間了,再晚幾年,不知道親生父母能不能等到相認的那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