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長樂尋親網站迄今已收集300多份尋親資料, 圖為志願者在街頭發放傳單。受訪者提供
在長樂網絡文化協會工作的張善國,被眾多從莆田來的尋親女親切地稱為「張主編」,正是他於2006年創辦長樂熱線尋親專欄,使得這些女孩的單獨尋親成為集體行動。據張善國不完全統計,1970年至1990年間,起碼有超過2萬名女嬰被抱養到莆田,其中約有1萬人來自長樂,剩下的則集中在閩侯、福清、連江一帶,20年中又以1975至1985年較多。
張善國亦解釋,這個數字來自多年從事尋親工作,接觸大量當事人後的分析。實際上,鄰村、宗族內部的女嬰流動,在其他地區可能更為普遍,數字也比這個高很多。對於發生在長樂和莆田兩地的女嬰流動,張善國認為不宜稱為拐賣,媒婆算是長樂人的親戚,將女嬰抱走後至少不用擔心孩子安危。到莆田後家長需給媒婆50元至200元不等的辛苦費,這與動輒要價上千上萬的嬰兒買賣不是一個概念。
專家:對「人」重視很不夠
對此,長期關注女性權益保障的福建師範大學陳桂蓉教授認為,重男輕女的影響在華人社會根深蒂固,農村人口政策又激化了這一現象。「從法律、公共政策的制定甚至傳統道德觀念而言,我們對人的重視很不夠。」她稱,生下孩子就要親手養大,無論拋棄方還是收養方,對孩子而言都是有違人性的。
截至10月底,長樂尋親網站已收集223位尋找父母的資料,尋找女兒的亦有179位,但資料匹配成功率較低。張善國坦言:「如果我們的資料庫變成1,000人,那成功的很可能就是30、40對了。建立分類齊全、詳盡的資料庫非常重要。」繼10月舉辦「尋親線下」活動後,張善國正計劃明年春節期間舉辦一場更大規模的活動,莆田女孩和長樂父母都會參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