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高消費群客源及聯絡方式往往是重點「出賣」對象。圖為豪宅展上展商向客人介紹高檔樓盤。
以深圳黃埔雅苑3,000業主個人資料外洩為例,由於業主發現被洩露的資料中涉及有線電視轉換項目,其中還載有用戶編碼,於是有業主懷疑文檔洩露與上述業務有關。
從網絡上發佈的相關資料來看,這些業主個人資料很有可能來自用戶在辦理某一項業務時的登記表,而這些登記表在被相關行業整理完後,可能會以企業之間合作的方式被當作先決條件被實現共享,同時不排除有企業內部員工因利益問題私下出售。
源頭多向難徹查
事實上,很多企業都將客戶資料當作商業資源實現共享或出售,如此寬泛的洩露範圍如想查找某一條資料被洩露而造成的影響,無異於大海撈針。
據個人資料販賣行業人士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些被變賣的個人資料,都會以消費習慣相關聯。「比如說,車主、業主、企業主、老闆、或者某些服務的高級客戶,均被歸類為高消費階層,可以斷定他們就是銷售目標。」
對簿公堂難裁決
這些被「出賣」的個人資料大部分來自社會精英階層,即所謂中產、消費力高的一群,公司若能掌握到這類客源及聯絡方式,就更容易取得經濟效益。
雖然新的刑法修正案對上述問題進行了法定規定,但如此氾濫地大規模洩露,即使對簿公堂也難以裁決。面對任何一個都有可能出問題的環節,按照「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任何懷疑的對象都有可能將之推得一乾二淨。「退一萬步來說,即使對方並不抵賴,按照以往類似案件的結果,都是以民事侵權賠償和賠禮道歉處理而告結。」有警方工作人員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