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1月3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三港新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港商五味舖:有信念才有韌力 做風筒也做大企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1-03]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風筒大王」黎永強的成功信念是:「辦法總比困難多。」香港文匯報廣州傳真

 「白手興家,穩紮穩打幹實業」,黎永強的經商之路,可說是珠三角港商的典型寫照。經歷過辦廠初期的水土不服,也嘗試過做出口遭遇外單欠債,金融危機、勞工荒、做內銷碰壁更是一樣不落。慶幸的是,大浪淘沙後,黎永強和他一手創建的黎氏企業不僅屹立不倒,還逐步壯大,企業生產的吹風筒不僅暢銷海外,還成功進入中國億萬家庭。遍嘗五味,香港「風筒大王」黎永強的成功信念就是:「辦法總比困難多。」

起家山寨廠 北上展拳腳

 一開始,黎永強也只是個打工仔,在香港的一家電器公司打工。摸清了門路後,他慢慢在家裡搞了一個「家庭作坊」,接一些訂單回來加工,做起了小規模的加工貿易。那時候,黎永強25、26歲,正值創業的好年華,而當時與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東莞,適時地打開了大門,大把廉價的土地,廉價的勞動力,廉價的水電、原材料,吸引了像黎永強這樣一批準備大展拳腳的香港商人,揣著資金就北上了。

扎根石排鎮 主打做風筒

 1989年,黎永強獨資興辦的工廠在東莞石排鎮扎根了,「剛辦廠時,一共就100多人,主要就是生產風筒,還有其他一些美容美髮的小家電,在香港接了訂單回來加工生產,然後出口。」不過,黎永強發現,辦工廠不是投了錢就好了,最頭痛的是工廠管理和員工培養,「當時內地剛剛改革開放,我們聘用的第一批農民工,沒有技能,沒有見識,對產品、對公司都缺乏責任感。」黎永強親力親為,將香港的做法、經驗、理念一點一滴地教給員工,並貫徹到生產中去,企業才慢慢走上軌道。

出口吃一塹 繃斷資金鏈

 很快,黎永強又在出口市場吃了一塹。「當時有一批價值100多萬港幣的貨出口到海外,集裝箱都運上岸了,但買家突然說資金不夠,不肯去提貨,那批貨就只好堆積在碼頭,我的資金鏈也斷了。」如今,經歷過商海沉浮大風大浪的黎永強回憶起這件事顯得雲淡風輕,但當時對於創業初期的他來說,可說是十萬火急。最終,他利用企業良好的信譽,通過銀行貸款,渡過了那一次的危機。此後,黎永強都非常珍惜企業的信譽,更懂得積穀防饑的重要性。

腳踏實地 漸成風筒大王

 經過20多年腳踏實地的經營,黎永強的企業不斷壯大,如今已具備1,200多名工人的生產規模,已研發開發出電吹風系列100多個產品型號,產品運銷美加及歐盟等發達國家,年產值超過400多萬元,黎永強成了名副其實的「風筒大王」。即使在金融危機期間,黎永強亦審慎理財維持生產,沒有辭退過一名工人。

 近一兩年,隨著出口市場的萎縮,黎永強跟其他加工貿易產業的港商一樣,把目光轉移到了內地市場,他稱之為第二波創業,「一切又從零開始,要創品牌,要拓渠道。」慢慢耕耘之下,以「麗爽」為品牌的風筒正逐步走進內地各大商場及直銷門店,更獨家贊助了廣東花樣游泳隊,越來越廣為人知。

自學中醫 彌補少時理想

 從創業到轉型,黎永強一路兢兢業業,審慎樂觀,他最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辦法總比困難多。」這個「風筒大王」,其實最初的理想並不是從商,而是當一名醫生,如今黎永強閒暇時就自學中醫,彌補舊時的遺憾,也正是中醫和哲學教識他,不管外部環境如何變幻,最重要修好自己的內心。

■香港文匯報記者 唐苗苗 廣州報道

相關新聞
港人在上海:在商未必言商 客串藝術紅娘 (2011-01-03) (圖)
港商五味舖:有信念才有韌力 做風筒也做大企 (2011-01-03) (圖)
以案說法:口岸白撞扮能人 收辦事費即失蹤 (2011-01-03) (圖)
生活貼士:港人內地如何買保險 (2011-01-03)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三港新聞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