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理大與川大合辦災後重建學院,理大不同院系的教員亦予以支持。(前排左起)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沈文偉,副校長阮曾媛琪,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副系主任梁錦倫,創新科技研究所總監黃亮;(後排左起)中國內地事務處高級項目拓展主任王紅,總監羅璇,康復治療科學系副教授鄺適存、楊世模。 香港文匯報記者周婷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周婷)自汶川地震後,港理工大學一直有協助災區重建及支援工作,該校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沈文偉直言,不少校內同事經常到災區做義工,有些同事在港時互不相識,反而在四川「相認」。對「川大——理大災後重建與管理學院」的建立終有定音,沈文偉形容過程就如「摸著石頭過河」,雖然途中遇上不少阻滯,但現在河已過了一半,他感到相當安慰。理大副校長阮曾媛琪坦言,是次跨境、跨界別、跨學科的合作,對於兩校、香港及內地而言,都是一大創舉,她期望學院成為有關災後管理的國際教學、科研基地。
理大中國內地事務處總監羅璇表示,由於學院提供的碩士課程將參照理大碩士課程編制,故師資將以理大教員為主;至於博士生的師資則與川大平均分攤。除了理大及川大的教員,學院亦正於國際間積極物色專家,擔任學院的教學、科研人員。沈文偉指,自汶川地震發生後,不少英、美、澳等地學者對四川的災後重建管理極感興趣,相信學院長遠將可成為一個國際平台,讓各地專家學者交換經驗及意見。
課程針對不同民族推「本色化」
沈續稱,雖然學院旨在培訓具國際水準的人才,但「一刀切」地以同一準則進行不同地區的災後管理,並不合乎實際情況。他說:「早前有些國際NGO(非牟利機構)亦有到四川協助救災,但面對不同少數民族、文化背景迥異、語言不通等問題時,難免顯得力不從心。」因此學院亦會致力推動「本色化」,以具本地特色的災後管理模式,切合各地人民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