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2月21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國際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環球點評:只顧石油利益 前言不對後語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2-21]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當前,阿拉伯世界示威浪潮風起雲湧,也將西方一些國家的虛偽面目顯露於世人面前。美國為維護中東戰略利益,對埃及和巴林局勢舉棋不定、進退失據;利比亞開槍射殺示威者,則將英國政府為保全石油利益的真面目盡露無遺。

 自上世紀50年代發現石油開始,利比亞豐富的石油儲備一直是西方列強的覬覦對象。隨著2003年國際社會對利比亞撤銷制裁,英國石油(BP)和蜆殼等企業在利比亞的石油和天然氣投資急增,英國對利比亞的出口目前已超過4億英鎊(約51億港元),且大有按年遞增之勢。

 現時英國經濟境況堪憂,上季經濟錄得負增長,當局推行緊縮政策開源節流,絕不可能輕易放棄利比亞。英國外相夏偉林循例「譴責」事件,引起前工黨運輸大臣、現任影子外相艾力生強烈批評。艾力生指,英國應該「站起來譴責暴力,為所有國家的人權發聲」。

 兩黨爭相搶佔道德高地,這有趣一幕不禁讓人聯想起2009年的另一宗事件。當時,工黨政府釋放策劃1988年洛克比空難的利比亞特工邁格拉希,有「陰謀論」指是英國石油向政府進行大量游說,藉釋放邁格拉希換取了其在利比亞價值9億美元(約70億港元)的巨額油氣開採合同。

 是時,工黨政府的決定引發軒然大波。時任在野黨領袖、現任首相卡梅倫即向對手猛烈炮轟。但令人錯愕的是,卡梅倫上任後,旋即在去年7月表示,不應怪責當時國會議員的決定。其表態前後矛盾,力圖保住英國在利比亞石油利益的戰略考量不打自招。道德標準因時間而變換,政治立場因利益而轉移,「英式民主」在此次利比亞動亂中又著實「風光」了一把。 ■翟韋

相關新聞
利比亞兩城被佔 卡扎菲派子平亂 (圖)
環球點評:只顧石油利益 前言不對後語 (圖)
拘數十阿拉伯人 暗指以國煽動暴亂
巴林王儲晤反對派 疑首相下台先兆 (圖)
其他國家局勢發展
美接連放棄盟友 沙特失望或「反檯」 (圖)
伊朗軍艦今進蘇伊士 恐爆軍事衝突
僱傭兵手段兇殘 精銳軍受英訓練
G20失衡指標 避提外儲經常帳 (圖)
北非漢用英人姓名才獲面試 國泰涉種族歧視 (圖)
BBC又造假 聘「臨記」演騙案真人騷
遭假反恐軟件騙8年 美封鎖消息遮醜
韓媒:美擬計劃打擊朝鮮 中俄列潛在敵國
韓洩核輻射 韓美稱朝擬第3度核試
華裔美眾議員吳振偉疑失常
「噴墨式皮膚」治燒傷 有望醫禿頭 (圖)
勞斯萊斯推電動車 無百萬鎊免問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國際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