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策組委託學術機構進行的內部民調內容,理論上不應外洩,緣何相關「問卷」卻突然「流出市面」呢?根據中策組和受委託的民調機構中大傳播研究中心的說法,保密與否出現「羅生門」版本;但有民調機構中人坦言,保密委託者身份是業界內的金科玉律,不明白何以今番會出現這類不專業的「蝦碌意外」,「做壞規矩」。
中策組首席顧問劉兆佳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查詢時表示「外洩原因還在調查當中」,強調不是針對個別事件,而是一般而言,負責民調的機構都應有專業及合約上的責任保證委託者身份不被公開,以免影響調查結果的客觀性。中大傳播研究中心則有消息透露,中策組確曾表示不欲委託外洩,但研究中心回應指機構不會主動提及委託者,但若受訪者問起,機構便會如實回答,雙方最後並沒達成「保密協議」。
民調機構應交代說法
雖然有人認為「民調問卷」外洩可能是有「精靈」受訪者敏感地意會到調查的新聞性,進而向傳媒機構「報料」,但政界中人坦言「可能性較低」,皆因相關報道連「受訪人數」及「問卷有幾條問題」都清楚羅列,並非一般受訪者可以知悉,故「漏料人」必然是「相關人士」,或是「有心人」刻意想製造新聞,引起社會關注及討論。而無論白紙黑字的「保密協議」是否存在,中大傳媒研究中心亦應對此有所「警覺」,並就問卷外洩主動查找「死因」,給委託者一個交代。 ■香港文匯報記者 鄭治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