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七人欖球賽已經成為香港體壇一年一度的盛事,這也歸功於香港欖球總會一群幕後義務工作者多年來的無私投入和大量的付出,令到這項比賽不單成為香港體育盛事,同時也成為世界體育盛事之一。現時,七人欖球已成功打入奧運會成為正式比賽項目,這個成就,或多或少都跟香港欖球總會這班幕後功臣有關。
隨著欖球成為國際矚目的運動,香港欖總多年來都致力在本地推廣這項運動,參加的年青人也愈來愈多。雖然欖球在本港變得較為普及,但在精英水平上仍然落後於其他國家或地區,其中主要原因是這項極具體力化的運動項目不利於本地華人球員發展。香港本地華人平均體型較細小,比起外國勁旅如澳洲、新西蘭、英國等地的球員可謂相差甚遠。此外,欖球講求速度、爆發力、勇敢果斷和勇於衝撞的打不死精神,對本地華人子弟來說,這方面的培養往往未能跟上,大部分父母都不放心讓他們的孩子參加這種多碰撞的運動。也因為這樣,欖球總會在推廣上亦介紹了一種減少衝撞的Touch Rugby,但始終到真正的欖球比賽,衝撞或受傷是難以避免。事實上,這種講求勇敢和不怕死的運動一直以來都成為軍隊訓練的運動之一。早年香港的欖球運動也是由駐港的英軍開始參與,漸漸才擴展到學校和一般市民。國家欖球隊的成員也主要是來自解放軍隊。從欖球運動對球員要求的條件和特徵不難推斷,如果香港單靠本地華人組隊是難有突破的,但如果都倚賴外國居民或引進外國球員,在參加亞運或奧運的資格上又不能符合要求,因此,在這些局限條件下,我們不應對香港欖球代表隊給予太高的期望。 ■香港浸會大學體育系鍾伯光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