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陳凱歌攜妻兒為其父陳懷皚藝術紀念館揭幕。香港文匯報特約通訊員肖春道 攝
香港文匯報訊(實習記者 丁亮 福州報道)1920年,福建長樂一個貧寒的木匠家庭誕下一子,故鄉這片土地也為中國著名導演陳懷皚的藝術創作,鋪下了第一層基石。在近一個世紀的輪迴過後,陳凱歌攜妻兒為其父陳懷皚藝術紀念館揭幕,同時也是帶著父親落葉歸根。
「這一回他是徹底地回來了,再也不走了。願他在故鄉的秀水長天下,扶著他所熱愛的攝影機,靜靜地眺望。」陳凱歌在長樂動情地講,「父親讓我記住自己永遠是福建人,今天我也把我兒子帶過來了,我也對他說記住自己是福建人。」
落葉歸根 永記是福建人
據了解,陳懷皚原名鄭衍賢,陳懷皚自小就愛好文藝,學生時代曾在音樂教員的熏陶下,接近戲劇界。1948年,他赴香港任永華影業公司副導演,同年回到華北參加革命,開始從事編導工作。1959年,陳懷皚和崔嵬一起執導的小說同名影片《青春之歌》,成為革命經典電影的代表作,影片更集中了當時影壇的最佳陣容,調集參與拍攝的志願群眾演員達數萬之眾。
在其創作生涯中,陳懷皚執導了《小兵張嘎》、《平原作戰》、《海霞》等30多部電影,其作品注重民族傳統,著重塑造人物,強調意境,為中國戲曲藝術片的探索作出了重要貢獻。此次長樂的紀念館便以「故鄉情懷」、「青春之歌」、「德藝雙馨」和「精神接力」4個板塊,將陳懷皚的藝術人生用膠片和光影娓娓道來,其中還包括了近200張陳懷皚與家人、朋友的照片和陳懷皚用過的物件。
呵護兒子 懂電影人艱辛
陳懷皚對於兒子的愛護也令人動容。1993年,陳凱歌的《霸王別姬》在戛納捧得了金棕櫚大獎,已身患癌症的陳懷皚聽到後樂得像小孩一般,拉醒已睡的女兒驕傲地喊著「你哥哥得獎了。」他讓女兒捎給陳凱歌最後一句話則是「我要兒子,不要英雄」。因為他懂得電影人的艱辛和壓力。
據陳凱歌回憶,晚年的父親經常往返於北京與長樂之間,每次歸來都滿載著歡樂,有著說不盡的家鄉故事。「父親活到74歲,一生鄉音未改,念念不忘福建是他的故土,每次去福建回來總是興高采烈,對福建的習俗、語言、食物如數家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