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凝哲 北京報道)人民日報在一月內連續刊發四篇「關注社會心態」系列評論文章,針對社會熱點、敏感問題進行點評。官方媒體以罕見的力度關注內地社會心態發展,以平實的語言和誠懇的態度探討社會問題的解決方式,引發各界廣泛關注。
人民日報4月21日刊發的《「心態培育」,執政者的一道考題》文章指出,社會心態是社會現實的折射。以管理思維要求老百姓用「理性思維」代替「情緒表達」,以「淡定心理」驅除「焦灼疑慮」,顯然難以達到。
文章認為,對執政者而言,既需倡導公民樹立良好精神風貌,重視「無形」的心理疏導,更應積極解決那些「有形」的問題,讓公平正義的社會現實,提供實實在在的「心靈雞湯」。
最新文章強調「機制」是「解藥」
4月28日的《以包容心對待社會中「異質思維」》認為,思想觀念的價值,在競爭中才會彰顯,在實踐中才能檢驗。「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這是一種胸懷,更是一種自信。那種扣帽子、抓辮子的辯論方式,「不同即敵對」的思維模式,本質上都是狹隘虛弱的表現,無助於社會和諧的構建、健康心態的形成。
5月5日的《用公平正義消解「弱勢心態」》則提出, 「弱勢心態」的存在與蔓延,對社會的發展,是一個警示,更是一個啟示。它反映了社會轉型期的心靈脆弱與困境,也隱藏著心靈強大與和諧的必由之路:在公平正義陽光照耀下,用規則與制度創造公平發展的空間、共建共享的平台,一個人人肯努力、人人有機會、人人有希望的社會,將會大踏步地走出「弱勢心態」的陰影。
昨日剛剛刊出的《追求理性從哪裡起步》一文則指出,從單向度強調「冷靜、穩定、理智、克制」,到加強完善黨和政府主導的群眾利益維護機制,培育和保護公共理性、構建和諧社會,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科學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矛盾調處機制、權益保障機制,才是消除非理性最有效的解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