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會所內部極盡奢華。 網上圖片
幾乎在紫禁城極力否認建福宮為少數社會賢達所專享的同時,皇家御苑、承德避暑山莊內又傳來以搶救性修復為名興建私人會所的消息。縱使承德文物當局在第一時間表示,不允許合作企業改變整修初衷,又承諾將其作為重要景觀和旅遊接待場所面向公眾開放,但已經流傳出的廣告卻言之鑿鑿,一股「古建活化」的富貴氣躍然紙上。
記者注意到,內地不少地方打著「古建活化」的大旗,背地裡卻著眼公共資源「富人化」。
事實上,古跡的再開發是把雙刃劍,「古建活化」在建築形態上得到一定程度保護的同時,亦人為建立起一道隔離民眾的觀瞻屏障。試想,有多少工薪階層可以捨得高昂餐費,又有多少人可以支付得天價會費。其實,在開發社會公共遺產時,祛除「富貴化」並降低商業屬性就是在捍衛大多數民眾的權利。
港古建活化 堪成功樣板
以香港維港之濱「古建活化」項目1881為例,有專家在項目伊始就提出,為了要讓市民「摸得到、用得到」,在項目內要特別增設一片露天廣場,藉此拉近項目與市民間的距離。此外,由於前水警總部地勢原因,並非每一名市民均可輕易前往,開發商還加設樓梯方便市民。現如今,1881露天廣場已成為尖沙咀觀光勝地,全世界蒞港的遊客都樂於在此駐足,而全部這些活動亦沒有妨礙精品酒店的正常運作。
因此,在資本經濟高度發達的當下,正當的「古跡活化」無可厚非,重要的是如何規避缺失的規範令「古跡活化」淪為少數人的遊戲,唯有超越商業意義的長久「活化」,才可能贏得普羅大眾的民心。 ■李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