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009東亞運動會已經曲終人散快兩年了,在港人腦海裡為香港運動員獲獎而歡呼的記憶也逐漸淡忘,但其經費超支問題卻受嚴正譴責,負上最大責任的,當然是負責監督的民政事務局。
據上周本港報章的報道,2009東亞運的總開支,比預期的超出1.8億,其中在開幕和閉幕的支出較預算高出81%。雖然外國很多舉辦類似運動會或大賽的預算往往較實際支出低,尤其是當這些大型項目要獲得政府通過撥款支持的考慮下,在計劃預算時都採取最審慎態度來把開支定到最低。話雖如此,但也應該在合理的範圍內,而不像今次東亞運的超支幅度。
今次的超支也暴露了三大弱點:一是政府在透過東亞運公司所訂定的開支預算失衡,簡單而言,便是高估了收入而低估了支出。另一個問題是在通過預算撥款的財委會沒有嚴正質疑這份預算而加以放行。最嚴重的弱點莫過於對使用開支的監察。話說到最後,這筆胡塗賬,所有有份參與制訂、撥款和監督的人士、委員會、部門都應負責。
其實,香港在短短兩三年已經協辦及舉辦過兩項大型國際比賽,包括2008北京奧運馬術賽和2009東亞運動會,有份參與籌辦這兩項賽事的部門人士都獲得不少經驗,然而,這些大型運動項目對香港體育發展、經濟效益、社會凝聚力等等又有多少影響呢?政府和體育界有關領導應該在這方面作出深入檢討。除此之外,香港未來5年至10年的體育發展政策藍本應該盡快作出諮詢和規劃,雖然一片申辦亞運會的聲音已經銷聲匿跡,但香港體育發展不能因此而停步。 ■香港浸會大學體育系鍾伯光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