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同股不同價。通脹掛u債券iBond(4208)由於可在「場內」(即港交所)及「場外」(即銀行)進行買賣,故亦出現兩個價錢,政府發言人昨指出,由於場內及場外是兩個不同的市場,交易收費及需求不同,故出現兩個價錢是正常的現象,但認為兩個市場具有互動性,並互為影響,兩個市場的價格會因應市場力量而趨向接近。
上周五為iBond第一天上市,當日在交易所收報106.7元,但一些主要銀行的買入價則為106元水平左右。發言人指,經計算客戶在交易所買賣需要付出的證券經紀佣金和交易所徵費後,實際上投資者透過「場外」或「場內」平台出售債券可獲得的淨值已非常接近。
兩市場具互動性有效運作
昨為iBond第二天進行交易,主要銀行於上午交易時段的買入價均在105元水平左右,和交易所的價格保持接近。這顯示兩個市場是有互動性,亦能有效運作。iBond昨在交易所收報105.75元,跌0.89%。據幾家主要銀行所提供的初步數字顯示,iBond昨通過幾家主要銀行進行的場外交易額約1億元,聯同港交所的二手交易額0.5億元,合共約1.5億元。
場外設莊家制 可增流通性
發言人認為,為iBond安排「場內」和「場外」兩個交易平台是對投資者有利,亦可增加債券的流通性。一直以來,債券產品在交易所買賣並不活躍,流通性亦不高,相反,場外市場的莊家制度能增加投資者對債券投資的信心和促進債券二手市場的流通性。以聯席安排行為例,它們認購通脹掛u債券的客戶中有大約11%-14%的客戶是因為今次債券發行而新開立投資戶口的。
同時,證券行和銀行對客戶的責任和風險承擔不盡相同。證券行只會代客戶在交易所掛牌出售,並不需要「坐盤」,承擔因債券價格變動而出現的市場風險。但場外市場,一般來說是設有「莊家制」,當客戶出售iBond時,便會開價即時購入,若當時沒有買家承接,銀行便要「坐盤」,承受一定的市場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