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8月3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內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污染濫捕築壩 珠江七成魚類瀕危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8-03]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停泊點上的其他無證漁民向路過的人吆喝著賣魚。香港文匯報實習記者李叢書 攝

珠江漁業資源的豐饒多樣,早在1,500年前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便有記錄。然而,今年的一份來自珠江水產研究所的水產報告稱,伴隨著珠江流域水體污染、攔河截壩、過度捕撈等種種現象的影響,全水域七成的魚類面臨生存危機。為此,專家倡建「過魚通道」,盡可能為魚類洄游提供方便。  ■香港文匯報記者 趙鵬飛、李叢書

 今年6月10日,東江東莞金沙灣段,為期兩月的珠江禁漁期,結束10天了。幾條零落的小漁船,相互依偎著,停泊在江邊。破舊的網板、雨篷,露出椽子的船屋,無不蒙上了衰敗的景象。年過七旬的漁公漁婆吳叔和陳姨,像陪伴了他們數十年一樣的漁船一樣,瘦弱和衰老。

天微微亮,他們就搖櫓到霧靄沉沉的江心撒網打漁,儘管從4月到6月,珠江禁了兩月的漁,但他們依然收穫有限。復漁至今,已經10天了,最多的時候,一天撈了10多斤,大都是一些兩寸大小的雜魚。陳姨稱,從前東江的魚,想撈多少有多少,現在偶然撈一條2斤大小的魚,旁人都稱稀奇。

魚獲劇減 漁民苦不堪言

陳姨兩口子五六十年前就開始在東江上打漁為生。日子雖談不上富足,粗茶淡飯總還算過的有滋有味。但從七、八年前開始,東江裡能捕撈到的魚,越來越少,連過往本地常見的鱘魚、鰣魚、鮭魚,都難覓其蹤。為了不至於網網空手而歸,捕魚的魚網,網眼越織越密。誠如她所言,記者在江上目睹賣魚時,連魚帶水的5條魚才只得1斤。船艙裡,一條不過筷子長短的福壽魚,已是今日撈得的貴價魚。

當記者問及東江的魚緣何數量劇減,正在江門修補魚網的一位漁民阿叔,停下手中的活計,向江水努嘴示意:「你看,那水髒成那樣,河床又老是被挖,魚哪能夠生長起來?」他向記者大倒苦水:禁漁令解除以來,他才開過一次漁,「這江裡已經沒有魚了,去得再勤又有什麼用?」

流經多省的珠江,素有「中國南方天然水生生物資源基因庫」之稱。但是2011年的一份來自珠江水產研究所的水產報告稱,伴隨著珠江流域水體污染、攔河截壩、過度捕撈等種種現象的氾濫,全水域內的七成魚類正在遭受著滅頂之災。

長期研究珠魚類的珠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李新輝,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時直言:水壩建設、過度捕撈、水體污染、航道整治、大規模無序挖沙等導致了珠江漁業資源的迅速衰退。

攔河築壩 阻礙魚類繁殖

「在幾個原因裡,水壩建設帶來的負面影響越來越突出。」李新輝說。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珠江全流域內已建有水庫工程14,000多座。重要的水庫工程有東江水系的新豐江、白盆珠、楓樹壩,北江水系的飛來峽,西江水系的龍灘、天生橋、巖灘長洲等水利水電工程,水電總裝機容量達2,000萬千瓦。這些水電水利工程在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發揮作用的同時,對漁業資源和環境產生了嚴重的影響。

李新輝告訴記者,魚類產卵繁殖需要特定的環境,在攔河大壩建設後,破壞了原有繁殖場的環境,造成自然繁殖的困難。

除此之外,大壩的建設人為提升了水位,嚴重影響了魚類的生存環境。

相關新聞
日強化監視東海 激怒中國軍方 (圖)
日誣指華「無大國覺悟」 (圖)
日欲聯美遏中國崛起
中國獲印度洋底1萬平方公里採礦權 (圖)
人民日報警告:菲勿作戰略誤判
扶桑災童手模印海南 (圖)
鐵道部負債破2萬億
五大行:不因事故停與鐵道部合作
駱家輝就任美駐華大使 (圖)
溫州動車事故 31人簽賠償協議 (圖)
上海地鐵故障 列車車門鎖閉 (圖)
「外逃女巨貪」案 涉案法人歸國自首 (圖)
「天宮一號」最後檢測 (圖)
發改委:經濟不會「二次探底」 (圖)
內地豬肉批發價連跌兩周
京城「老賴」逃債1.47億
「三公」賬單出爐 四大部佔五成
全國下半年用電偏緊 缺口或達4千萬千瓦 (圖)
本港旅行團 安全轉赴烏市
航線燃油附加費上調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內地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