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汪精衛在民族大義問題上失節,最終成為歷史罪人。網上圖片
《汪精衛傳》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特約研究員聞少華對中通社記者表示,辛亥革命是汪精衛最光彩的黃金時期。直至辛亥革命成功後,汪精衛仍有一種革命情操,甚至有一些書生氣,後來則逐漸成為複雜的政客。最終,在抗日戰爭期間,汪精衛成了「最大漢奸集團的頭子、最大的賣國叛賊」。
汪精衛本名汪兆銘,1904年考上公費留學生赴日本留學,和他同時錄取的還有胡漢民、朱執信等人,他們後來都成為同盟會的骨幹。1905年,汪精衛在日本加入由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被選為同盟會三部之一的評議部部長,時年22歲。
年輕才華橫溢 英勇有為
汪兆銘文才、口才俱佳,他後來成為同盟會革命刊物《民報》的主筆,以「精衛」為筆名發表了一大批鼓動革命的文章,影響很大。而他最為轟動的作為,則是在同盟會發動六次武裝起義都相繼失敗、革命遇到挫折的情況下,以必死決心潛入北京刺殺攝政王載灃。刺殺行動雖然失敗,但大大鼓舞了革命者的士氣,也證明了同盟會領袖不是貪生怕死的「遠距離革命家」。刺殺失敗被捕後,他慷慨激昂,在獄中所作詩句「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傳誦一時。
武昌起義爆發約一個月後,清廷釋放了汪精衛。由於汪精衛等精英人物對辛亥革命的幕後策劃和積極干預,使辛亥革命最終走上了政治和平解決的道路。
辛亥革命成功後,汪精衛不戀權位婉拒官職,實踐了他「革命成功後,一不作官,二不作議員」的諾言,攜妻赴法國留學。而終其一生,他除了後來「作官」外,始終謹守不做議員、不嫖、不賭、不納妾、不吸鴉片等自我約束,這在那個時代是十分罕見的。
對抗日缺信心 變節投日
「汪精衛早期是一個革命者,但後期走上叛國的道路,成為歷史的罪人。」南京大學民國史研究中心主任張憲文教授說。從革命精英轉變成中國第一號「大漢奸」,聞少華分析了辛亥革命後汪精衛的性格心路歷程:從建立國民黨一直到大革命,汪精衛一直屬國民黨左派人物。在武漢政府後期,由於當時的客觀形勢,汪精衛走上反共的道路也不奇怪,他作為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家,目標不是搞社會主義,他是要堅持國民黨的正統,不覺得自己背叛革命。因此客觀形勢一變,他很自然跟著變。
聞少華指出,汪精衛每一次跟蔣介石鬥都失敗,這與他本身固有的弱點有關。雖然論資格、論威望,汪精衛在國民黨內都很高,但後來手上無軍權、無財權。況且國民黨內部派系鬥爭又很厲害。
聞少華認為,汪精衛投日,不是抗日政策分歧的問題,而是堅持民族解放還是臣服於外敵的民族大義問題。汪精衛對中國能夠戰勝日本,從來就沒信心。民族失敗主義、民族投降主義在汪精衛身上烙印很深。他在思想上畏敵如虎,在民族大義問題上失節,最終成為悲劇人物。 ■來源:中通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