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吳宓(1894-1978),陝西涇陽縣人。字雨僧、雨生,筆名餘生,中國現代著名西洋文學家、國學大師、詩人,有中國比較文學之父之稱。圖為年輕時的才子吳宓。
日記就是一個人生活的殘骸。魂魄已經出竅,活力歸於僵化與黯淡。《吳宓日記》不然。它是一面見微知著的鏡子,照出20世紀中國現代學人的心靈史之外,更反映人性深層的優長和弱點。
《吳宓日記》起自1910年,止於1974年,前後歷經半個世紀。其中前十冊記錄了他1910年至1948年的優裕、華麗、紛繁的生活,於1998年由三聯書店出版—留美,與陳寅恪及湯用彤並稱為哈佛三傑;創辦並主編《學衡》;錢鍾書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成為他的得意門生,師生詩詞唱和,等等。《吳宓日記.續編》後十冊記錄了他1949年至1974年的歷程,2006年仍由三聯書店出版。先後均由吳學昭彙編註釋。不過在上世紀60年代以後,他在文字中調子逐漸滄桑、沉鬱,顯得淒苦而無助,似乎被陰霾壓得喘不過氣來。
本性浪漫 苦追妻子閨蜜多年
吳宓固然是一個嚴謹的學術大師,但他的婚戀生活令人不敢恭維。當年他的著名的三角戀鬧得眾人皆知,令其生活變形,心靈不安,反反覆覆,持續多年。簡言之:1921年8月,留美歸來的吳宓與陳心一結為伉儷,但同時愛上陳心一的閨密毛彥文。情感斷斷續續,心緒時好時壞。陳寅恪對他看得透徹,說他本性浪漫,不過為舊禮教道德所「拘繫」,感情不得抒發,積久而瀕於破裂。「猶壺水受熱而沸騰,揭蓋以出氣,比之任壺炸裂,殊為勝過。」
他終於離婚,但仍不得要領,用情於枝枝蔓蔓。內心複雜,斷亦不能斷,續亦不能續。如,他1930年4月日記中即對婚姻充滿感傷,因寫道:「以往賞心樂事,都不曾知。及與心一結為伉儷,鮮結伴出遊。只自幽居傷感。今已離婚,而舊事不可磨滅。即使有合意之人而再結婚,相偕來遊,亦必為他人側目指數,內心亦多傷悲,終難有快樂歡愉之一日。」
被父指斥 無情無禮無法無天
他苦追毛彥文多年,所作所為超乎常規、離經叛道,如,將給毛的情詩公開刊於報章,被其父指斥為「無情無禮無法無天」。其間又多愁善感,患得患失,反覆無常。如,他在日記中,曾懷疑毛「曾被棄遺,情苗已枯」,甚至說,「蓋女子之嫁,多為經濟之有人供給。苟性慾不強,必致失望。」云云。(二之一) ■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