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王玨 濟南報道) 近年來西方舶來節日在中國大行其道,而本土傳統節日卻日漸式微,特別是春節節慶文化淡漠,年味不濃,引起官方和學界的高度關注。2日,國務院參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館等機構聯合在山東濟南舉辦「第二屆春節文化論壇」,百餘位文化、民俗、旅遊等領域學者及相關政府部門負責人聚焦中國傳統節日,就繁榮節慶文化內涵、假日經濟等話題各抒己見,建言獻策。
本土傳統節日日漸式微
國務院參事室主任陳進玉致辭指出,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深入挖掘民族傳統節日文化內涵」。深入發掘春節所蘊含的文化價值,要以此為指導,注重從學術、歷史和民間習俗等方面入手,突出民族性、時代性和實踐性,繼承創新,努力建設春節新文化,促進春節經濟的發展。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著名作家舒乙則表示,對春節缺乏明確定位,是當前年味不濃的重要原因。他認為,春節除了「家庭團聚」、「送舊迎新」的主題,還要突出「全民狂歡」。這不妨廣泛吸收國外廣場藝術、文藝節、戲劇節、花車遊街等好經驗。
此外,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陶思炎,北京師範大學民俗學教授劉鐵梁等,分別從國家文化戰略、文化產業、公共文化建設及文化「走出去」等角度,提出關於建設春節文化、發展春節經濟的意見和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