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受友人所託,搜集與粵曲歌壇相關的資料,網上看到《南方都市報》於2009年7月10日刊登題為《廣東音樂:鄉音未改鬢毛衰》的文章,其中部分內容廣東音樂和粵曲歌壇的密切關係頗有參考價值,茲整理成文,供大家共賞。
演奏廣東音樂的樂團不但有傳統的揚琴、笛子、長簫、胡琴等民間樂器,而且還有結他、木琴、薩克斯管等西方樂器。這種「中西合璧」的做法由來已久。早在七八十年前,司徒夢岩便嘗試在小提琴上演奏粵樂,並不將樂曲改編,而是完全將樂曲的旋律移植到小提琴上來演奏,純粹將西方的小提琴當作演奏粵樂的工具,無論是走指運弓的技巧,還是旖旎的南國樂風,完全是粵式的,他的演奏相當成功,並錄製了唱片。四十年代亦一度流行用小提琴來演奏粵樂,源出司徒夢岩,當時名重一時的尹自重即是他的高足。
解放前,唱片還不普及,聽粵樂便要到市井的「歌壇」和曲藝茶座。荔灣的「歌壇」始設於西關十八甫真光公司遊樂場,有失明藝人在那裡演唱。上個世紀二十年代,荔灣大小茶樓均設置歌坊,演唱粵曲供大眾娛樂。最出名的曲藝茶座是西關的「初一樓」,在辛亥革命後才開張。
隨著歌壇和曲藝茶座的興旺、「歌伶」的不斷出現,在荔灣逐漸形成一種喜愛演唱粵曲的風氣,並迅速遍及大街小巷,每到晚上或課餘、工餘,琴弦之聲不絕於耳。粵樂也正是在這個階段步入黃金時期。一些富家大戶亦不時於晚上邀請女伶到家中演唱堂會,設「燈籠局」。
此外,個別粵樂玩家會邀集三五知己,自行組成「樂社」,自娛自樂,或到一些遊藝會上演出。較有規模和名氣的有「素社」、「琳瑯幻境社」、「晨鐘社」、「小薔薇社」、「曙社」等等。民國初年,在廣州出版發行了大量的廣東音樂樂譜曲集,城內「濟隆」、「素社」、「角社」、「鐘聲慈善社」等廣東音樂社團便是在這個時期成立的,廣州的電台每天播放廣東音樂唱片,使廣東音樂很快推廣至全國和港澳及海外華僑聚居地。我個人對於指司徒夢岩是尹自重的老師的一說有懷疑,我看過的資料多說尹自重是跟旅居上海的菲律賓樂手李嘉士頓學習,專攻小提琴。 ■文︰葉世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