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11月9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政情與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因利失義:區選失利想埋堆 訟棍狠撇「人力」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11-09]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新民主同盟」在區選奪得8席,成為反對派的大贏家。香港文匯報記者鄭治祖 攝

 區選落幕,反對派分裂加深。繼民主黨、民協直指與人民力量再非「同路人」後,昔日共同策動所謂「五區公投」的公民黨在遭重創後,為求重投反對派「懷抱」,亦選擇與「人民力量」割蓆,「再見不是朋友」。成為反對派「獨家村」的「人民力量」則欲搶回「發言權」,表明與民主黨及民協沒有合作空間:「人]口口聲聲講劃清界線,又話放馬過薄A佢作為堂堂一個大黨,我]係好被動,有好多人會關心整合問題,但分裂係由去年政改之後已分裂,呢個好清晰鵅C」說到底,反對派今日的切割是政治姿態多於實際,各政黨早就因利失義:「在議席及政治話事權面前,從沒有永遠的朋友!」

人民力量反指遭抹黑

 「人民力量」主席劉嘉鴻承認「票債票償」運動失敗,得不到大多數反對派的選民認同及支持,但反駁民主黨提出「c票論」是侮辱選民:「既然大家唔係同路人,何來c票?」論及失敗原因,「人民力量」選舉委員會召集人黃毓民就聲言「新民主運動」被民主黨抹黑而造成負面影響,低票落敗的陳偉業更「賴地硬」,指是因為運動未能得到主流傳媒支持,還不斷報道抹黑言論云。黃毓民又強調不存在下台謝罪問題,強調跟民主黨及民協再沒有合作空間,明年立法會選舉仍會繼續狙擊民主黨。至於日後反對派的合作,「人民力量」將於下月初舉行集思會,商討未來路線及策略。

袋巾稱反對派內訌乃敗因

 原本想拉攏「人民力量」與民主黨重新合作的公民黨則承認「太天真太傻」,黨魁梁家傑昨日正式與「人民力量」割蓆,又指反對派內訌是今次區選大敗的原因之一,既然「人民力量」不想合作,下一步要討論將來反對派應該包括哪些政黨:「呢個『泛民』標籤可能要重新界定,如果用一個『泛民』標籤包攬麍F黨、政團之間出現攻奸、互拖後腳儭隉A就會出現今次區議會選舉一樣黿〞p,有孎]鴾銕貜拑L投票意慾。」他又說,反對派要盡快坐下來商討未來的路線,避免在立法會選舉重蹈覆轍,選民無所適從。

民主黨重組同道政黨

 民主黨主席何俊仁亦再度表明態度,不會再與「人民力量」「同路」,並指會團結友好政黨備戰立法會,「包括公民黨、民主黨、民協、即將成立的工黨,我相信大家會坐在一起,繼續共同先就一些大原則,將我們與建制派分清楚」。

 不過,政界中人坦言,反對派素來「因利而結合」,今次區選亦是「因利而內訌」,只是區選成績太差,公民黨已接近泡沫化,不能不抱住反對派大旗當求生「水泡」,故其選擇與「人民力量」切割,亦在意料之內:「否則得罪了其他反對派,公民黨更加無啖好食,反正『人民力量』又好,社民連又好,都已經是苟延殘喘,沒有甚麼利用價值,更可能在明年立法會中再成為競爭對手,倒不如今天就借勢割蓆。」

■香港文匯報記者 鄭治祖

相關新聞
因利失義:區選失利想埋堆 訟棍狠撇「人力」 (2011-11-09) (圖)
縱論香港:順應「三求」獲認同 悖逆民意受懲罰 (2011-11-09)
重新洗牌:新民盟若闖立選 威脅公民黨 (2011-11-09)
展新局面:政府續與區會跨黨派合作 (2011-11-09)
答問會嗌無恥另有其人 (2011-11-09)
廿四味:陪「人社黨」鬥激 公民黨是一路貨 (2011-11-09)
共同協商:民記區議員雖佔多 正副主席職位願協調 (2011-11-08)
來論:反對派明星落馬既是意料之外 更在情理之中 (2011-11-08)
看法一致:林瑞麟連戰讚互補利港台 (2011-11-08)
廿四味:陶君行「一鋪清袋」 激進路線遭唾棄 (2011-11-08)
看望成績:曾德成韶關為港義教加油 (2011-11-08) (圖)
指點江山:「三求」主流民意 決定區選格局 (2011-11-07)
緊貼變化:隨胡總出席峰會 財爺握訂策先機 (2011-11-07) (圖)
外援醫生免試《城論》激辯爭議 (2011-11-07) (圖)
林鄭與民漫步宣揚護維港 (2011-11-07) (圖)
參選條件:唐唐稱以實績爭支持 (2011-11-07)
縱論香港:區議會著重民生實績 反對派假「告急」自暴其短 (2011-11-06)
指報道抹黑須澄清 CY盼競選鬥實力 (2011-11-04) (圖)
尋找出路:唐唐稱高丁屋非擴丁權 (2011-11-04)
打響頭炮:ICT動力24人聯票攻選委 (2011-11-04)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政情與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