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鷺漂》創作小組中有5名學生來自外地,他們認為,廈門的城市包容性在不斷延伸。 香港文匯報記者林舒婕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林舒婕 廈門報道)16分鐘的紀錄片《鷺漂》,觸動了外界對廈門外來人員生活狀態的關注和討論。廈門大學廣電專業7名大四學生的這份課堂作業,無意中走紅內地網絡,引發人們對廈門這個迎來30周年慶典的經濟特區新一輪關注。
所謂「鷺漂」,即漂流在鷺島(廈門別稱)的外來人員。1年多前宋雪純等人在網上看到的一組數據:廈門市常住人口中,約有一半是外來人口。他們為什麼選擇廈門?他們有怎樣的生活狀態?當時,剛巧廣電專業開設了紀錄片創作課程,在老師的建議下,宋雪純、丁曉宇等7人組成課程小組,選定以這群外來人員為拍攝主題,並帶來了「鷺漂」這個新名詞。
此後9個月時間,他們平均每天至少花4個小時,進行策劃、採訪、後期製作。「討論了多輪以後,我們圈定了30多人的採訪名單。」宋雪純說,這是7名組員第一次進行專業實踐,大小事務都需要自己衡量決定,確是成長的一次鍛煉。
歷時9個月 訪逾30人
大部分時間,擔任攝影的吳宜浩扮演著旁聽者的角色。但正是打工者講述的故事,令這個福州大男孩動容。「開美髮店的周阿姨,每天從早上8點半做到晚上3點,但當我們問她會不會離開時,她毫不猶豫地說『我很喜歡廈門,真的不走了』。」
沒有旁白解說的紀錄片形式,城市的發展故事盡在受訪者的講述中。學生們的採訪令貨車司機季世林回想起剛到廈門的日子,「那個時候什麼都沒有,現在每個司機都有保險,覺得生活有了保障。」廈門鷺達集團董事長張和輝也回憶起自己第一次辦營業執照時,前後跑了16趟,而現在一次就能辦妥。
老廈門人關注外來工
「在這裡,人與人之間比較沒有距離感。」廈大台灣教師陳經超的感受代表了不少「漂」在廈門的外來人員的心聲。不少道地的廈門人,也在反思城市的包容性問題,這令從新疆前往廈門求學的小組成員丁曉宇頗為感慨。「幾位受訪的老廈門人都認為,自己仍有『坐井觀天』的心態,在解決外來人口的就業、生活等方面,還有許多待改進的地方。」在丁曉宇看來,這恰恰最能說明廈門的城市包容性在不斷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