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債危機發展至今,真正主宰大局的是德國、法國和英國三國。法國總統薩科齊想趁擔任二十國集團(G20)輪任主席國之機,一舉解決危機,可惜康城峰會無功而還,話事權進一步旁落德國總理默克爾,後者現時幾乎主宰一切,卻面對英國抗衡。
例如歐元區泛歐債券問題,薩科齊與歐盟一直力推,礙於默克爾一直強硬反對。薩科齊前日終於服軟,竟效默克爾口吻稱泛歐債不是解決危機的方法,妥協得突兀,惹來國內對他的軟弱退縮的批評。
事實上,薩科齊近半年與默克爾屢次會面,一讓再讓。希臘國債減值由21%增至50%,法國一直力推將歐洲金融穩定機制(EFSF)變成銀行,以便向歐洲央行融資,最後均難逃德國封殺結局。
原因何在?德法身為歐元區兩大經濟火車頭,但法國債務情況遠使市場憂慮,10年期債息仍超過3厘,資金進一步流入德國。相反,德國享受極低廉借貸成本,成為維繫話事權的最大後盾。德國憑借自身實力,一方面推動新歐盟條約、逼財困國財政自律,一方面力拒泛歐債和歐洲央行加碼救市,號令天下,莫敢不從。
然而,若德法為三國中的曹魏和蜀國,英國便像處於東南一隅的東吳,隔著它們的是英吉利海峽,還有歐元和非歐元區間的楚河漢界。歐債危機雖影響英國,但使用英鎊的它絕不甘於受德國頤指氣使,反而成為歐盟修例的攔路虎。 ■張啟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