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12月28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讀書人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三個「八零後」的「蝸牛」生活 一本民藝季刊的誕生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12-28]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受採訪的篾匠(左一)和編輯成員高登科(左二)、吳垠(右一)

 「在現代化的今天,一切都快速起來了……我們需要慢下腳步……質樸而溫暖的手工可以讓人在焦躁、冰冷的工業城市中感受到美好……《蝸牛》雜誌,就是想要抓住時代的尾巴,找到這一點美好。」這是刊登在今年深秋出版的一本「記錄民間之美」的民藝雜誌《蝸牛》創刊號「刊首語」中的一段話。開宗明義,來自北京的《蝸牛》就是要記錄「慢生活」中的美好。 ■文:白金 圖:鄧超

 《蝸牛》看上去有點像台北的小清新雜誌《蘑菇》,沒那麼厚,當然,也沒那麼專業,尤其是排版。它的出版周期也慢吞吞的。《蝸牛》是季刊,創刊號的封面標著「夏」,採訪早在四月份就完成了,出版已在九月底,正式銷售與讀者見面是在十月份。眼看第二期「秋季刊」的出版要在隆冬時分。

 但是,《蝸牛》至少是獨特的。它的題材新鮮,來自第一手的田野調查,帶著泥土的氣息,聞所未聞。它的採集方式也特別,這些從來沒有過記者證的「記者」,從來都是以到鄉下「玩耍」的學生面目出現在老鄉家裡,得到原生態的「口述」。它的呈現手法有趣,基本上,一本雜誌從頭到尾,是圖文並茂地從方方面面講述一個主題、甚至一座村莊、一個家族。最重要的是,它的態度極為真誠,你從整本雜誌的大小細節,從三位核心成員講述雜誌「緣起」的文字中,完全可以體會到這一點。

 如果你了解到這本有著幾分青澀、幾分稚嫩的雜誌出自幾位完全跟出版、媒體無關的北京「八零後」年輕人,他們或是美院的旁聽生、或是在校生,不但未能從雜誌的出版中賺得分文,相反,還得搭進大量的時間精力、採訪出資乃至出版成本,也許會有一點點的好奇心,為甚麼這些年輕人願意付出如此大的心血去做一本這麼「冷僻」的刊物?

八零後的自我救贖

 27歲的鄧超是《蝸牛》出版人,這位來自山東青州農村的年輕人曾遠赴烏克蘭、俄羅斯留學,卻經歷了「各種迷茫」。

 「當初因為家裡有親戚在烏克蘭,我去了明斯克(基輔)的國立科技大學,那裡是前蘇聯的重工業基地。先學了一年俄語,後來進了航空航天專業,結果發現學不到真正的技術,只好轉學去了俄羅斯聖彼得堡的一間大學。那所學校的人類學、哲學專業都特別好,我很想學哲學,但為了給家裡有個交代,最後選了經濟管理專業,實際上大量時間都在看社會學書籍,摸索人生方向。」

 鄧超在國外熬了兩三年後,終於在2007年初回國。「我在俄羅斯最後是退學,農村很容易家長裡短。」鄧超在家消磨半年光陰後,「打著自學考試的幌子」逃到北京。高中升學時,鄧超學過美術,到了北京他乾脆到清華美院旁聽起課來。

 「考古課我完整聽完了;最喜歡的課是佛教藝術和民間美術;中國書畫史和版畫史斷斷續續聽過。」如果說,最初鄧超選擇「佛教藝術」有著擺脫人生困惑的因素,一旦進入這些「與藝術、美學相關的東西」,他突然明白,原來自己「開始真正找到人生方向」。

 為了維生,他在咖啡館兼過職,在街頭擺過地攤賣過舊雜誌。「我至今仍被街頭攤販間的溫情所感動,我們會為當天第一個賺到三十元的人歡呼。那些大媽大爺看我賣又重又不好搬的舊雜誌,總是好心地勸我改賣跟他們一樣的貨物……」

 2010年鄧超旁聽了清華美院藝術史論系楊陽老師的民間美術課,這年7月他跟著學校師生到湖南參加民間藝術田野考察。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民間藝術這個詞彙,後來讀了楊先讓先生與楊陽合著的《黃河十四走》,這是他們八十年代對黃河流域民間藝術進行田野調查的一份報告。這本書對我影響極大,激發了我直覺的美感,特別想去看看現狀,於是在農曆新年前重走了一遍『十四走』。結果讓人痛心不已,僅僅時隔二十年,當年的那些民間美術已經衰敗不堪,活在民間的工藝品基本上看不到了。」心痛之餘,鄧超開始思考自己能做些甚麼。「之前想做一個網站,後來覺得雜誌更接近傳統的方式。」

無知無畏的第一步

 《蝸牛》的主要班底除了鄧超外,就是主編吳垠和編輯高登科。吳垠是中央美院考古美術的博士生(研究生),曾經在漢聲實習過半年;高登科呢,是清華美院的研究生,他倆都是鄧超在清華美院旁聽時交上的好友。整本雜誌的插圖、美編和封面,基本上是快要出國留學的任妍一手承擔了。至於採訪線索,就在「朋友的朋友」中四處打聽,第一期的主題《竹子,大地的禮物》中的李瞇瞇,就是一個偶然的機會「撞」到的。

 今年4月2日,經過11個小時的火車硬座、3個小時的汽車……「蝸牛們」來到江西婺源黃源村的瞇瞇家,在這裡認識了瞇瞇的大舅石水生,一位巧手篾匠;從瞇瞇的母親石龍英嘴裡,聽到了很多關於瞇瞇外公石武發,一個老篾匠的故事;又從黃源村來到附近清華鎮的油紙傘廠,還跟瞇瞇父親到茶田採有機「明前茶」,順便走訪了家裡山上種有竹子的瞇瞇姑父;最後,當然是一幅瞇瞇家的「開心農場」全景圖。「把瞇瞇家的親戚走了個遍」,一步一景一工藝,環環相扣,自然延展,煞是好看,欣賞活在現實中的民藝之餘,渾然被質樸的親情所包圍。

 花了4天時間採訪,這期《蝸牛》希望通過介紹竹子在當地是怎麼融入日常生活的,展現普通人對民間藝術的直感力和一種活的傳統。「工匠曾經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過重要角色,在自給自足的時代,有技能的人往往受到社會尊重,地位很高。」鄧超舉了一個竹籃編織工的例子,「有經驗的竹籃編織工是根據你的身高、體魄定製,編出來的竹籃大小正好適合你用。編一個竹籃正好是一整天,一天一個工,一個工120元。工匠們只是冬天農閒時才做,做完一個村再做一個村,是完全順應自然的一種生活方式。到八十年代,塑料製品慢慢開始替代手工品,畢竟一個塑料盆才三五塊……但手工製品作為家庭情感的紐帶其實哪裡是工業化產品可以替代的。」

 鄧超出《蝸牛》有點誤打誤撞,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上了賊船」。他有次在地鐵站看到有人在散發關於男女健康的DM雜誌,一看成本不過1塊錢。等他動了辦雜誌的念頭,採訪全部進行完了,準備印刷的時候才發現,壞了,按照他們的設計要求,每冊成本居然要9塊。

 「原本我們希望做成老《裝飾》的開本,但聽說那樣會浪費紙,增加成本,只好改成正度十六開,40頁,最後是照著上世紀90年代初的《美術》雜誌開本做的。」鄧超收有自1976年創刊第二期始的幾乎全部《美術》。本來他只想印200冊,但那樣每冊成本更高,最後印了1,000冊。「就當是扔塊石子進去,看能否激起些水花」,鄧超笑起來,他覺得那些專業的民藝書讀起來比較枯燥,「本來是沒文化的老大娘看了都高興的東西,結果連知識分子都看不懂。我想換個語境說話。」

 至於雜誌怎麼發行,是否能夠維持下去,「我們對這些問題依然不知如何作答。包括作為創刊號選題的確定,我們都是用了不到30分鐘就決定了。現在看來是相當草率,不過也很慶幸,正是抱著對傳統民藝的熱愛,我們無知無畏地邁出了這最艱難的第一步。否則,我們或許就因著這無數的困難,早早就喪失了前行的勇氣。」鄧超笑道。

未曾計劃的遠景

 《蝸牛》的為人所知,基本靠口碑。目前,《蝸牛》在北京、深圳、廣州等近20個城市有經銷點,在淘寶上也有網店,特別是在微博亮相後,得到不少人的關注,光在淘寶上就賣了100冊。

 算經濟賬,當然是虧的。雜誌的三位骨幹是不支薪的,包括全職投入的鄧超。在首期雜誌,據說除了一篇「關係稍遠」的朋友的千字短文配稿付了稿酬外,全是這些「義工」的自採自編自畫自攝。問鄧超,為甚麼在知道了雜誌的印刷成本遠超預料後,不即時剎車?他沉思了一會,說:「因為喜歡,真的喜歡。雖然辛苦,但我從他們的生命經驗和生活態度中得到的更多。」

 儘管財務狀況窘迫,「蝸牛」們在採訪上的投入並不吝嗇。「每次採訪都不會短於10天。我們會盡量在農村住下來,不走馬觀花。」《蝸牛》的第二期主題是關於藏家和苗家,他們在四川甘孜州的獨馬村,和藏民一起生活了7天。「那次採訪花了兩周,從北京到獨馬村就要4天,來回就是8天。川藏北線車顛得厲害,小巴、農用車……甚麼交通工具都坐了,唯一不敢省的是買保險。」在尚未出版的第二期《蝸牛》後記中,鄧超這樣寫道:為了節省一點錢,我謊稱沒有買到從北京到成都的硬臥車票。30多個小時,2,200公里,就這麼坐了一路。我都沒有為(嚮導、翻譯)德吉還是一個女孩子設身處地地想想……借這個機會,我向這位真誠而善良的朋友乞求原諒。

 這個春節,「蝸牛」們會在鄧超的老家山東,為第三期《蝸牛》忙碌著。

相關新聞
獨立雜誌看過來系列(一) (2011-12-28) (圖)
三個「八零後」的「蝸牛」生活 一本民藝季刊的誕生 (2011-12-28) (圖)
學習湘西瀘溪數紗 (2011-12-28) (圖)
雨中拍攝竹子與人的故事 (2011-12-28) (圖)
ebook多媒體:自學插花系列之「黃金100小時」 (2011-12-28) (圖)
ebook多媒體:極速上手科學魔術 (2011-12-28) (圖)
ebook多媒體:世界知醉 (2011-12-28) (圖)
ebook多媒體:變營金剛手冊 (2011-12-28) (圖)
ebook多媒體:郭思治獨門投資心法 (2011-12-28) (圖)
兩岸出版「大三通」香港如何突圍? (2011-12-26) (圖)
書評:《陸犯焉識》:愛是苦難時代的一道閃電 (2011-12-26) (圖)
書介:李純恩.生命色彩 (2011-12-26) (圖)
書介:長鏡頭下的張愛玲──影像、書信、出版 (2011-12-26) (圖)
書介:你,雲端了沒 (2011-12-26) (圖)
書介:這樣Work才Work! (2011-12-26) (圖)
書介:只剩一個角落的繁華 (2011-12-26) (圖)
徵稿啟事 (2011-12-26)
首尚文化暢銷電子書榜(截至2011年12月10日) (2011-12-21) (圖)
eBook tips:帶著書架去旅行 (2011-12-21)
N城記:北京/上海•年末書單 (2011-12-21)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讀書人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