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上世紀初,麻將風靡歐美,女士們連游泳時都不忘打一圈。網上圖片
上世紀20年代初期,麻將被視為富有東方情趣的古董,一副麻將售價高達500美元,而現在一副上好的麻將也不過100美元。在歐美,王室貴族、達官貴人紛紛購買:1922年,美國人購買了13萬副麻將;1923年的銷售猛增到150萬副。
九十年前千五萬美國人玩牌
一個叫巴布考克的美國商人嗅到了商機,他給麻將取了英文名字叫「Mah-Jong」,並編寫了適合歐美人的《麻將規則》一書,冊子裡統一了麻將英文術語的規範。作家菲茨傑拉德在這本書的序言中說,「這是美國歷史上最為放縱和絢麗的時代,這是最值得書寫的時代。」果然,這本暱稱為「小紅書」的冊子,幾乎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書籍之一,並帶動了美國1500萬人玩起了麻將,其中大部分是家庭主婦。
麻將熱潮漸漸湧向英國和澳大利亞,一些王室貴族也迷上了麻將。英國人甚至衍生出新詞彙,他們玩麻將贏了之後說的是「I hu-ed(我和了)」,可謂中西合璧。「吃」、「碰」這樣的習語,也原版出現在西方人的麻將桌上。那時,歐美各國陸續出現敘述麻將打法的書籍和研究麻將打法的雜誌,荷蘭等國家還成立了專門的麻將組織。
一衣帶水的日本,麻將普及略晚於歐美。1924年,《朝日新聞》的讀者提問一欄中,有了「最近小說和報紙上看見的支那的麻將是什麼?」的問題。那時,為數不多的麻將出現在高雅的咖啡館和餐館中,在東京神樂阪地區的咖啡館裡,僅一套麻將就使得名士、畫家、官吏們蜂擁而至。短短一年後,《朝日新聞》上連載的小說寫到4人玩麻將的場景時,麻將已經風靡一時,許多麻將愛好者團體定期舉辦全國性的麻將大賽。
猶太人流亡中國愛上麻將
猶太人是麻將最忠實的追隨者。二戰期間,來到上海的猶太人,很快接受了中國的麻將遊戲,以此作為同族人交流的工具,共同渡過流亡中的漫漫長夜。此後無論走到何處,麻將都成為猶太人尤其女人的最佳伴侶。二戰後,猶太人從上海回到美國,麻將被進一步傳播。
上世紀50至60年代,中產階級白人婦女還流行舉辦「麻將之夜」,家裡掛燈籠,穿著中式服飾。到了上世紀70年代,隨著愈來愈多女性外出工作,許多人不再有時間流連牌桌,麻將也被認為是「祖母的運動」,一度陷入低谷。(三之一) ■摘自《北京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