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學生以塑化器官標本作為學習對象。圖片由中大提供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廖穎琪)334新學制將於今年9月正式實施,屆時新舊學制的學生同時升讀大學,令學生數目大升,各院校紛紛增聘教職員,以維持師生比例,想不到醫學院更需要面對另一個煩惱—張羅遺體以維持解剖課的「屍生比例」。以香港中文大學為例,今年所需遺體增加30%。該校表示,人體解剖是醫科生重要的學習體驗,對遺體捐贈需求殷切,惟受華人「留全屍」的傳統觀念影響,遺體捐贈量偏低,該校遂推出「無言老師」計劃,推廣死後捐出遺體概念,為醫學教育捐軀。
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陳新安在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該校所獲贈的遺體主要有4個用途,包括供予醫科生解剖、製作器官的塑化標本、為初級醫生鍛煉外科手術技巧,以及發展新醫療技術和病理研究,從而提升手術和藥物臨床應用的成功率和安全性,讓更多病人及家庭受惠,造福後人。
一年級剖完二年級再用
中大一二年級的醫科生均須修讀解剖課,每具遺體猶如「無言老師」,以肉體教授學生人體結構,以及手術重點。每具遺體送往中大後首年,會讓一年級學生進行頭頸以下的解剖,第二年則會讓二年級生進行頭頸解剖;另外,護理系、中醫、藥劑系和生物醫學工程等學生亦需修讀較初級的解剖課,故每年有數以百計的學生需要向「無言老師」請教。
今年是中大醫學院的「雙軌年」,會同時錄取210名舊制及新制的醫科生,連同10名內地生,所需的遺體數量由原訂的16具增加至22具,增幅逾30%。
目前,醫學院的遺體來源,包括食環署的無人認領遺體、家屬自願捐出遺體,以及市民登記死後捐出遺體。當遺體送到醫學院,職員會先進行防腐處理,以保持肌肉和骨骼的完整性。
陳新安指出,捐獻途徑所獲的遺體只會作醫科教學用途,「教學」完成後會全屍火化,捐贈者親人可領回骨灰;而器官塑化標本多數使用無人認領遺體,「人體上每個器官都需製作塑化標本,它們是很好的教學對象」,標本不但無氣味,而且十分安全,更清楚標示肌肉、骨骼、神經、血管等的位置;雖然標本耐用經年,但插上標示和學生觸摸均會導致耗損,「尤其是幼血管,不小心一拉便會斷」,每個標本能用上10年至20年。
1「師」教10生 比例不理想
每名「無言老師」會「教授」10名學生,即每具遺體左右兩邊各由5名學生解剖,陳新安坦言,這個比例並不理想,最理想是一具遺體能對6名學生,「但以現時的情況,很難做到」。事實上,1比10的情況已維持多年,近年醫科生數目增加,但遺體捐贈數目卻不升反跌,他預料未來數年也要維持1比10,甚至更差情況,「(屆時)學生便會更少機會親手動刀試,甚至連看也看不清楚,情況十分不理想」。
為鼓勵市民死後捐贈遺體,讓醫科生可以在行醫前做好充分準備,以免第一刀便要落在活生生的病人身上,中大去年推出「無言老師」計劃加強對公眾教育,並宣傳死後捐出遺體的登記制度,迄今累計有102人登記死後捐出遺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