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林曉晴)粵港珠江三角洲區域空氣質素惡化。根據2011年區域空氣監控網絡的空氣質量報告,區內空氣質量指數不符合國家標準的日數比例,由前年的18.4%增至去年的20.4%;香港的監測站方面,以東涌錄得的數據最差,當區去年有19.77%日子的空氣質量指數未達標,即平均5天有約1天的空氣污濁。珠江三角洲受監察的4種污染物當中,臭氧濃度急升21%。香港環保署表示,已實施一連串措施改善空氣污染質素,但承認臭氧增加的問題短時間難以解決。
粵港珠江三角洲區域空氣監控網絡是由廣東省環境監測中心及香港環保署分別運作。網絡共有16個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當中13個位於珠三角經濟區,其餘3個則位於香港的荃灣、東涌及塔門。區域空氣質量指數(RAQI)是網絡其中一個指標,分為1級至5級,1級最好,5級最差。
去年的監測結果顯示,珠江三角洲區內RAQI達3級(即未符國家環境空氣質量2級標準)的日數比例,由2010年的18.4%增至去年的20.4%。至於香港3個監測站,去年RAQI達3級或以上的日數比例,以東涌最高,達19.77%。
其餘污染物逐年降
此外,受網絡監察的4種污染物當中,珠江三角洲區內的可吸入懸浮粒子、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濃度,在2006年至2011年的6年間,分別下降14%、49%和13%,但臭氧卻急升21%,而香港的臭氧濃度在6年間亦上升14%。
晴天多加速產臭氧
香港環境保護署副署長黎志華解釋,臭氧是由空氣中的氮氧化物(NOx)及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在陽光下經光化學反應形成,而去年香港雨量比前年減少38%,但陽光量則增加16%,加速光化學反應,令臭氧增加,且臭氧亦可能由其地地區隨風飄來。
黎志華表示,為改善臭氧問題,港府以一系列措施減少NOx和VOC產生,包括斥資1.5億元資助石油氣的士和小巴更換催化器,及立法收緊2015年發電廠的排放總量上限,並目標於2015年前將本地天然氣發電比例增至50%等。
粵港續推措施改善
但黎志華承認,臭氧增加的問題非短時間內可解決,但兩地政府會繼續推行減排措施,以改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