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兩周從新聞知道香港體育學院有意開設可以專門提供青少年運動員讀書的學校,藉此結合運動訓練和讀書的配套安排。
聽起來,這是精英體育系統內的一項合理配套,但在香港教育和體育的實際環境下,這個配套不容易落實。其實,早在8至10年前,我曾帶同當時體院的運動員事務部跟體院鄰近的賽馬會體藝同學商討有關透過與體藝中學的合作,給體院青少年提供專門的班級和教學安排的可行性。經過多輪的研究和討論,計劃最終未能落實執行,其中主要原因包括,在體院接受訓練的青少年運動員,大多不願意放棄他們就讀的學校而轉讀這些為他們專門設立的特別班,部分家長擔心這些運動員特別班在銜接中學或大學時可能缺乏競爭力,因此降低子女入讀較好的中學或大學的幾率。另外一個主要原因是缺乏額外撥款,而體院當時本身的資源大大比不上今天從政府所得到的資源。
此外,為了了解多些有關開辦專門培養運動員學校的運作模式和成效,我亦曾經陪同當年康體發展局和體院等董事局與委員會成員前往廣州市偉倫體育運動學校參觀和訪問,這所坐落於天河區佔地十萬多平方米的學校,是一所綜合性體育中等專業學校,其主要任務是結合學業和訓練,培養青少年體育苗子,為省和國家培養輸送優秀的體育後備人才。學校的全日制學生約有1,200人,針對培訓的運動項目共18項之多。通過這次參觀,各位委員無不讚嘆其規模和就讀學生的質素,但卻同時認為香港無法做得到。如果我們翻查歷史,當年體藝中學的開辦,不就是想配合當年銀禧體育中心精英培訓中有關青少年讀書和訓練的需要嗎?現在的體藝卻淪為一所只追求學業成績的文法中學,資源實在是錯配和浪費。 ■香港浸會大學體育系系主任 鍾伯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