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馬靜 北京報道)今年四月,深圳市10天內發生16宗中青年猝死事件,南寧市也在一個月內發生28宗中青年猝死事件。數據顯示,最近兩年,內地城市中青年猝死比率直線上升。專家表示,壓力大引發的過勞死係主要原因。以上驚人數據來自央視最近一期《新聞1+1》節目。
調查稱過勞死男性居多
此外,去年4月10日,25歲的審計員潘潔因急性腦膜炎不治身亡;4月19日32歲的復旦大學教師于娟因乳腺癌醫治無效去世;11月14日,25歲的研發人員林海韜因心臟衰竭而亡;12月16日,23歲的方言因急性胃潰瘍導致失血性休克去世。這些年輕的鮮活的生命一個個相繼而去,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醫學專家表示,壓力大、生活作息不規律,身體嚴重透支、生病之後硬抗引發的過勞死是中青年猝死的主要原因。
2011年,上海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院在對92個過勞死案例進行分析後,發佈報告指出,近年來過勞死發病率直線上升,其中以男性人群居多,IT行業過勞死年齡最低,平均只有37.9歲。去年五一節期間,智聯招聘一份對3,000多名職場人的調查顯示,近三成人勞動節期間需要加班。沒日沒夜的苦幹,加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對於自己身體不適的忽視,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和危險的距離變得近在咫尺。
中央財經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副教授王存同認為,中青年過勞死是經濟社會轉型、競爭加劇、社會壓力增大、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這四個因素和個體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交融的一種綜合結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過勞死雖然看似是個體的原因直接導致的,但卻與制度的積壓是高度相關的。王存同說,比如在社會快速轉型過程中,人口的結構發生了變化,尤其是老齡人的增加,老人與孩子的的撫養比增加,迫使中青年的撫養壓力增大了,這種制度的積壓是不可忽視的。
倡自身預防+社會防範
王存同指出,中青年預防猝死和過勞死,除加強自身預防,自我減壓,注重心理干預和心理調節,緩解工作壓力外,社會防範也非常重要。他認為,從社會制度上也應該制定一些相應的社會保障,來促進中青年的健康水平。比如,一些發達國家都採取事前防禦和事後救濟相結合的辦法,採取定期的體檢制度、注重健康知識的傳播及健康風險意識的提高,這些都值得中國借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