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國吸引外資增加。圖為沃爾瑪在華分店。新華社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何凡 北京報道) FDI的下降和國內生產成本的上升有一定關係。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表示,這反映出隨著要素成本上升,中國經營成本優勢已有所減弱。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馬曉河向香港文匯報指出,世界供求結構正發生深度調整,中國經濟面臨的國際壓力主要表現在三方面:外需下降、供給替代與出口產業利潤受擠壓。
產業優勢減 「中國製」褪色
馬曉河表示,從需求看,世界金融危機後,美、日、歐等發達經濟體正改變高負債的消費方式與過度依賴虛擬經濟的增長模式,提高儲蓄率,消費增長減緩。同時,這些經濟體為重塑國家優勢,紛紛實行再工業化,採取戰略措施大力支持本國發展新興產業,鼓勵增加高技術產品出口。這對中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構成了巨大的競爭壓力,會形成「高端擠壓」效應。
而發展中國家形成的「低端擠出」效應,也是中國面臨的嚴峻挑戰。金融危機爆發後,越南、孟加拉、斯里蘭卡、印尼等一批發展中國家,利用更低廉的土地資源和勞動成本,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並向美歐等發達國家出口。這一過程很類似於十年前中國替代「亞洲四小龍」。而在美歐國家市場上到處是「Made in China」產品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比如,越南已取代中國,成為美國體育品牌NIKE的最大生產供應方。
建設銀行高級研究員趙慶明也表示,中國經濟不再是改革開放初期缺乏資金的狀態。相比於吸收外資的數量增長,當前更應著眼於堅持對外資吸收的優化調整,拓寬利用外資的渠道,完善投資軟環境,多吸收高質量的、涉及高新技術和先進管理的外資,把利用外資與提升國內產業結構相結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