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蔣衝突爆發後,蔣介石一再要求羅斯福將史迪威調回美國。1942年7、8月間,羅斯福派自己的行政助理居里博士訪問了重慶。居里同蔣介石進行了十多次會談,對蔣介石做了耐心的解釋,陳述了調回史迪威的不利之處,勸其與史迪威繼續合作。居里回國後,曾建議調離史迪威,羅斯福本人也傾向召回史迪威,但馬歇爾提出不同意見,史迪威才未被召回。陳納德的出現,使史蔣矛盾更加複雜。陳納德迷信空軍的作用,史迪威則強調地面部隊優先。蔣介石站在陳納德一邊,羅斯福也傾向於支援陳納德。中國政府駐美國代表宋子文在美國也大肆活動要求調回史迪威,並且頗具成效。1943年9月29日,宋子文與羅斯福商談中國戰區範圍問題,再次重申必須撤換史迪威。羅斯福表示理解和同意。史迪威知道在與蔣介石的衝突中處於十分不利的地位,作為一名數次來華、在華生活過十幾年,尤其是肩負戰時重要使命的美國軍人,史迪威覺得命運注定要把他和中國聯繫在一起。為了避免被免職,更出於一種使命感和責任感,史迪威壓著心頭的怒火,於10月17日當面向蔣介石表示願與之合作,握手言和。蔣介石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最後允史迪威悔改留任,重加信用。」史迪威之所以未被召回,因為開羅會議為期不遠,蔣介石不願因為撤換史迪威而影響到與羅斯福、丘吉爾會晤的友好氣氛,更希望史迪威能在會上為中國說話。(1944年10月,羅斯福仍然將史迪威召回)
暗殺蔣介石 破壞中美關係
簡單回顧這段歷史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史迪威和蔣介石的衝突並非中美兩國關係的致命傷,史迪威與蔣介石有衝突但兩人也還沒有到完全不能合作共事的地步。羅斯福為消彌他們之間的衝突,從根本上來說也是為維護中美戰略同盟的大局。為維護這種大局,羅斯福寧願作出一些讓步,比如壓制、甚至撤換史迪威。僅僅因為一個美國將軍與蔣介石的衝突(當然史迪威也代表著美國的利益),就要將蔣介石置於死地,這不符合羅斯福在史蔣衝突問題上的一貫立場。有蔣介石在,羅斯福對中美關係是可以預測和把握的,美國在華的戰略利益是可以基本得到保證的。失去蔣介石,中美關係的變數難以預料,中美戰略同盟出現破裂的可能性都是存在的。羅斯福作為一個頭腦清醒的政治家,決不會去做暗殺蔣介石這樣的蠢事。 (四之四) ■摘自《黨史縱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