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7月20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紫荊廣場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曾憲梓千萬捐中山大學建博物館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7-20]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曾憲梓向中山大學捐贈1,000萬港元。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顧一丹、霍青松)金利來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曾憲梓為母校中山大學博物館建設捐贈1,000萬元港幣,簽約儀式18日在廣州舉行。原廣東省省長黃華華,金利來集團副主席兼行政總裁曾智明、金利來集團副行政總裁曾永康,中山大學教育發展與校友事務辦公室主任李漢榮等出席。曾憲梓和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鄭德濤共同簽署捐贈協議。據稱,這是中山大學接到的以個人名義捐贈的最大一筆善款。

 2011年底,中山大學宣布該校將耗資3.3億元人民幣,建一所中國高校中最大的博物館。該館集人文科學、自然科學、學校歷史、嶺南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等內容於一體,總建築面積6.6萬平方米,將展出100多萬件藏品。目前已募集到博物館建設資金4,000多萬元人民幣。

主動聯繫母校 攜曾智明捐資

 曾憲梓得知母校的這一消息後主動聯繫中山大學要求捐款,並攜自己的三子曾智明於18日一同前來廣州,當場捐出這筆專項資金。

 在捐贈儀式上,年屆79歲高齡的曾憲梓雖然行動不便,但談起自己的愛國愛港之心依舊滔滔不絕,神采奕奕。曾憲梓強調,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報效母校、報效國家的一種方式。

承諾每年回饋國家5千萬

 他在捐贈儀式上公開表示,自己對國家的回報事業不會在自己這一代終止,目前已經將自己名下3個基金會都交棒給了兒子曾智明,並現場要曾智明表態,今後將會繼承自己的志願,每年至少回饋國家5,000萬港元。他在發言時屢次提到「感恩」二字,他說「今天我把兒子帶來了,我可以大聲說,我的下一代,再下一代,都會繼續我的這個事業,只要曾憲梓不死,金利來不倒閉,我對國家的回報就永無止境。」

學生:承擔責任回報國家社會

 在活動上,不少受到曾憲梓基金資助的大學生都來到了現場,曾憲梓看著這些年輕的面孔,更是多番殷切囑咐,囑咐他們要學習老一輩的愛國精神,要有社會責任感和擔當。

 學生代表亦當場表示,因為曾憲梓的一片赤誠之心和殷殷桑梓情懷,讓他們這些困難學子有機會在良好的環境中受教育,他們為曾憲梓的愛國情懷而感動,決心要承擔起曾憲梓給予的責任,將這份責任回報給國家和社會。

黃華華感觸 即興賦詩贈曾老

 原廣東省省長黃華華亦出席了捐贈儀式,曾憲梓發言結束後,黃華華深受感觸,主動上前與他握手並說:「善有善報,好人一生平安」;他還當場即興作詩一首送給曾老:「艱苦創業金利來,領帶王國花盛開,愛國愛港愛母校,憲梓美名傳四海。」

 曾憲梓教育基金會成立20年來,先後實施了「獎勵優秀教師計劃」和「優秀大學生獎勵計劃」,共獎勵了14,000多名教師和大學生,獎勵資金總額已超過1.2億人民幣,在全社會樹立了尊師重教的良好風尚。

 基金會自2000年開始實施的「優秀大學生獎勵計劃」,至去年共獎勵資助35所內地高校優秀貧困大學生7,890人,累計頒發獎學金7,500多萬元。

相關新聞
曾憲梓千萬捐中山大學建博物館 (2012-07-20) (圖)
黔人力資源培訓班訪本報 (2012-07-20) (圖)
現代化協會訪珠海橫琴 (2012-07-20) (圖)
南區工商聯訪浸大交流 (2012-07-20) (圖)
李嘉誠基金助滇女孩治眼瘤 (2012-07-20) (圖)
基信書院歌舞助青海貧童 (2012-07-20) (圖)
趙素仲《拾花時候》書展亮相 (2012-07-20) (圖)
三明聯會慶回歸暨就職 王志民曾鈺成林樹哲李韌等主禮 王明洋蟬聯會長 (2012-07-19) (圖)
潮商會新書 展現90年發展 (2012-07-19) (圖)
500晨輝師生義工遊挪亞方舟 (2012-07-19) (圖)
東華董事局拜會何厚鏵崔世安 (2012-07-19) (圖)
容永祺獲中國保險年度人物獎 (2012-07-19) (圖)
青協助基層生學錄像製作 (2012-07-19) (圖)
九龍婦聯慶回歸賀12載 (2012-07-18) (圖)
肇慶海聯會理事就職 (2012-07-18) (圖)
潮屬團體迎揭陽市長陳東 (2012-07-18) (圖)
三明市長鄧本元拜會曾憲梓 (2012-07-18) (圖)
港基獲最佳園林獎金獎 (2012-07-18) (圖)
廠商會迎威海市政府代表團 (2012-07-18) (圖)
青少年軍事夏令營開幕 (2012-07-17)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紫荊廣場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