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暴雨當日,蓮花橋積水斷路,相關人員在排水搶險。 新華社
——專家:排水系統須改善 預案可操作性更重要
2012年7月21日那場特大暴雨,讓北京付出慘痛的代價:城市幾乎陷入癱瘓狀態,至少37人因災死亡,多名公職人員在救援現場殉職,近百億元的經濟損失……誠然,罕見的暴雨天災無法避免,欠賬太多的地下排水系統難以馬上改良,但人們在災難之後不禁反思:城市的監測預警系統、政府的應急救援能力、市民的防災減災意識,如果進一步提高和加強,或許能最大程度地減少災難損失。
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凝哲、
實習記者 田一涵
這場特大暴雨雷電肆虐京城整整20小時,全城進入應急防汛狀態,交通、公安、消防、防汛、排水、急救等部門十萬人連續奮戰。初步統計結果顯示,災難共造成37人死亡、約190萬人受災,經濟損失近百億元。
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教授黃全義認為,應對城市公共安全,要居安思危、思則有備,針對可能出現的不安全因素進行先期排查,並做出不同情況的預測分析以及應對措施,將突發事件發生概率降到最低點。與其做到亡羊補牢,不如先行未雨綢繆。
雨勢最猛時 大活動仍進行
在這次北京暴雨中,城市管理者的確發出預警信息,以防患於未然,但這並未完全到位。雖然政府管理部門發出特大暴雨預警,但相關部門當天並沒有停止重大公共活動。就在雨勢最猛烈的傍晚時分,位於北京工人體育館的球賽、五棵松體育館的演唱會依然如火如荼。在車輛行駛的主要路段,並沒有交通預警,提示車主哪些地段是內澇路段,需要繞行。在已經出現嚴重積水的路段,交通管理部門沒有提前採取果斷措施,以阻止汽車進入危險積水區。
「預警最重要,預案要精細」,內地知名評論員易鵬向記者表示,對於北京這種特大城市,就算在排水系統投入再多資金,也很難保證能完全應對如此級別的特大暴雨。所以,政府充分、到位的預警更顯得重要。
此次暴雨襲來之際,不少受災民眾反映,撥打救援電話長期無法接通,救援人手緊張,應急能力無法完全覆蓋到整個城市。黃全義認為,中國應提升監測、預警、應對災害的能力。目前雖已形成預案體系,但預案的可操作性差,培訓演練亦不夠。黃全義建議,應加快城市應急平台體系建設,全面提升應急救援保障能力。
有效整合資源 借鑒國外經驗
黃全義指出,美國在卡特里娜颶風之後總結經驗教訓,認為在應急過程中需改進的地方:一是要高度重視預測預警工作;二是各機構的應急資源要進行有效地整合與協調;三是要更重視和加強城市應急平台的建設,以及借助應急平台進行突發事件模擬和仿真工作。「中國可以借鑒國外應對突發事件的有益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