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8月24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高端訪談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兩國早有默契 協議「以後再說」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8-24]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1972年9月29日,中日兩國政府在北京發表聯合聲明,實現中日邦交正常化。圖為中國總理周恩來 (右) 和日本首相田中角榮分別代表兩國政府,交換中日聯合聲明的簽字文本。資料圖片

 2010年,日本在釣魚島非法抓扣中國漁船,並宣稱要按日本國內程序予以處理,同時日本還一反常態,矢口否認中日在釣魚島問題上存在爭議,堅稱釣魚島是所謂日本的固有領土,打破中日間過去的默契。對於日方的可笑言行,資深外交家徐敦信向記者披露了大量他親歷的史實,力證中日釣魚島之爭由來已久,且中方從未改變過釣魚島是中國固有領土這一堅定立場。

 徐敦信1962年進入外交部,歷任亞洲司副處長,駐日本使館一秘,亞洲司處長、副司長,駐日本使館公使銜參贊,亞洲司司長,部長助理、副部長和駐日大使等職。數十年工作在對日外交第一線。他介紹,1971年,美國利用歸還沖繩之機,將釣魚島私相授受給日本,中國政府當時即發表了嚴正聲明。

擱置爭議 雙方確認

 事實上,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時雙方就釣魚島問題達成過默契,雙方都認同從大局出發,將這一問題「放一放,以後再說。」

 徐敦信披露,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聯合聲明談判即將完成之際,田中角榮首相首先向周恩來總理提出了釣魚島怎麼辦的問題,周恩來表示,放一放,以後再說,田中則回答說,「好,以後再說」。

 1978年,中日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當時在亞洲司日本處工作的徐敦信,有幸親身參與了條約的談判、締結、生效的全過程,並隨同鄧小平訪問了日本。

爭議存在 不容否定

 徐敦信介紹,雖然雙方對外公佈的信息和《條約》文本中未提及釣魚島,但實際上,在《條約》談判即將大功告成之際,日本園田直外相主動提出了這一問題,雙方深入交談後,再次確認留待以後再說。

 「如果說上述內容當時沒有公開,那麼1978年《條約》生效之際鄧小平訪問日本時,中日在釣魚島問題上存在爭議便已公開化。」徐敦信回憶,在記者招待會上,有日本記者提出釣魚島問題。鄧小平神態自若地說道:「這個問題我們同日本有爭議,你們叫『尖閣群島』,我們叫釣魚島,名字就不同,雙方有不同的看法。」

 鄧小平說,「我們雙方都約定不涉及這一問題,倒是有些人想在這個問題上挑些刺,來阻礙中日關係的發展。我們認為兩國政府把這個問題避開是比較明智的。這樣的問題放一下不要緊。我們這一代人不夠聰明,下一代也許比我們聰明些,一定會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方法。」

 回國後不久,鄧小平即提出了「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構想。徐敦信說,日方經過一段時間考慮,由於其內有不同意見,「共同開發」之議就被擱置了下來。此後,中方一如既往有漁船到釣魚島海域捕魚,日方也有過「右翼」登島,多年間雙方不止一次就釣魚島問題互有交涉,這些都客觀上反映中日在釣魚島問題上確實存在爭議這一現狀。

相關新聞
專訪中國前駐日大使 徐敦信:強竊釣島必敗 談判仍是良策 (2012-08-24) (圖)
兩國早有默契 協議「以後再說」 (2012-08-24) (圖)
邦交正常化40年 日始終未能正視歷史 (2012-08-24)
徐敦信簡歷 (2012-08-24)
專訪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經營首重社會效益 保護傳承文化遺產 (2012-07-10) (圖)
人技物三防結合 藏品保護大提升 (2012-07-10) (圖)
讓公眾知情 參與 監督 受益 (2012-07-10) (圖)
單霽翔簡歷 (2012-07-10) (圖)
福建省長蘇樹林:香江閩江共潮生 合作雙贏書新篇 (2012-07-02) (圖)
問答錄:閩港深化現代服務業合作 (2012-07-02) (圖)
赴港設運營中心 閩企謀求國際化 (2012-07-02) (圖)
蘇樹林簡歷 (2012-07-02) (圖)
普京訪華 俄羅斯雙頭鷹向東看 (2012-06-05) (圖)
普京執政 中俄關係迎來新契機 (2012-06-05) (圖)
劉古昌首次披露:普京打了我一拳 (2012-06-05) (圖)
劉古昌簡歷 (2012-06-05) (圖)
專訪中國前駐俄羅斯武官王海運少將 南海立威正當時 對峙到底務完勝 (2012-05-28) (圖)
經濟制裁先行 動武後發制人 (2012-05-28) (圖)
王海運簡歷 (2012-05-28) (圖)
羅援少將:中國應建海岸警衛隊 (2012-05-21)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高端訪談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