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9月11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要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中國公佈領海基線 反擊日「購」釣島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9-11]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溫家寶在外交學院發表講話,指出在主權和領土問題上,中國政府和人民絕不會退讓半步。 新華社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葛沖 北京報道)日本政府昨日(10日)不顧中方一再嚴正交涉,宣佈「購買」釣魚島,並計劃最早於今日簽訂「購島」合同,實現所謂「國有化」。日方的一意孤行激起中方連串強烈反應。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和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昨日分別就此強硬表態,強調日方行動非法、無效,指中國政府和人民絕不會退讓半步,外長楊潔篪亦召見日本駐華大使提出嚴重抗議,要求日立即撤銷錯誤決定,中國政府又在傍晚公佈釣魚島及附屬島嶼的領海基線進行回擊。中國外交部稱,中方將採取必要措施維護國家領土主權。

 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藤村修10日宣佈,日本政府已經決定由政府購買釣魚島、北小島和南小島,將這三個島「收歸國有」。據日本媒體報道,日本政府是在有關內閣大臣會議上作出上述決定的,藤村修、外相玄葉光一郎、財務大臣安住淳和國土交通大臣羽田雄一郎等參加了會議。報道稱,日本政府在內閣會議上決定從2012財年預備金撥出20.5億日圓(約合1.66億人民幣)「購島」,並計劃於11日與所謂「土地所有者」簽訂「購島」合同。

吳邦國溫家寶強調堅定立場

 日本政府「購買」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決定,引發了中方強烈反應。昨日,正在伊朗進行正式友好訪問的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在與伊朗議長拉里賈尼會談時,應詢介紹了釣魚島問題的由來和最新發展。他強調,釣魚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在釣魚島問題上,中方的立場是一貫的、明確的。日方採取任何方式「購島」都是非法的、無效的,中方堅決反對。中國政府和人民在維護領土主權問題上的立場是堅定不移的。

 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昨日亦在外交學院發表講話時指出,舊中國飽受屈辱,山河破碎,弱國無外交。中國政府和人民比任何人都珍惜來之不易的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即使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情況下,也是錚錚鐵骨。他強調,「釣魚島是中國固有領土,在主權和領土問題上,中國政府和人民絕不會退讓半步。」

 中國外長楊潔篪昨日也召見了日本駐華大使丹羽宇一郎,提出嚴重抗議,指日方所謂購島等單方面行動,完全是非法及無效,改變不了日本竊取中國領土的歷史事實。中方強烈敦促日方立即撤銷「購島」的錯誤決定,停止一切損害中國領土主權的行為。當日,中國駐日本大使程永華也向日本外務省負責人提出嚴正交涉並遞交了抗議照會。

 當日傍晚,中國政府又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劃定並公佈了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領海基點基線。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強調,中國政府捍衛釣魚島領土主權的決心和意志堅定不移。中方正在密切關注事態發展,將採取必要措施維護國家領土主權。

外交部:嚴重後果由日方承擔

 外交部昨日還發表聲明,指責日本將釣魚島國有化,是對中國領土主權的嚴重侵犯,是對13億中國人民感情的嚴重傷害,是對歷史事實和國際法理的嚴重踐踏。中國政府和人民堅決反對和強烈抗議。聲明說,中華民族任人欺凌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中國政府不會坐視領土主權受到侵犯,中方強烈敦促日方立即停止一切損害中國領土主權的行為,回到談判解決爭議的軌道上來,如果日方一意孤行,由此造成的一切嚴重後果只能由日方承擔。

 此前,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俄出席亞太經合組織會議期間,同日本首相野田佳彥進行了交談,就當前中日關係和釣魚島問題表明了中方立場。胡錦濤表示,中國政府在維護領土主權問題上立場堅定不移。日方必須充分認識事態的嚴重性,不要作出錯誤的決定,應同中方一道,維護中日關係發展大局。

相關新聞
立法會選舉 建制派議席超六成 (圖)
建制派棄票王虛名 配票捧新星 (圖)
第一大黨民建聯更強 (圖)
建制派分兵搶灘 3直選區議席過半
7人參選取6席 工聯堅守「為勞工」 (圖)
地區直選慘敗 何俊仁辭「鴿頭」 (圖)
傳統功能界別投票14席 建制派贏8席 (圖)
「人力」社記支持增 激進抬頭
中國公佈領海基線 反擊日「購」釣島 (圖)
內地外貿遜預期 企業要捱「苦日子」 (圖)
日本金融大臣疑涉婚外情自殺 (圖)
伯老或晒冷 推無限QE3 (圖)
教局落實改國教 抽當代國情評估 (圖)
踩Roller環台遊 港青撼車慘死 (圖)
世界大學百強 四港校上榜 (圖)
蘋果iPod涉抄德半世紀前設計
台影視界冀放寬政策與大陸合拍電影 (圖)
屯門「瓏門」天際屋呎價萬八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要聞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