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1月1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藝粹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盧志榮的《文明願景》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1-01]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庫干之畔》,78L×36.5W×37.5Hcm

 本土建築師及設計師盧志榮早年定居希臘,作品曾於1991年在威尼斯雙年展的希臘館及1996年米蘭的三年展中心展出。2007年,他獲香港設計中心邀請,為香港回歸十周年設計作品,於是我們漸漸開始熟悉這位身在海外的華人設計師。設計同樣是一門藝術,這次盧志榮在港舉辦個展《文明願景》,將展出一系列他的手稿及雕塑作品。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賈選凝 圖片由季豐軒畫廊提供

 展覽中的整個系列,是盧志榮醞釀了二十年的雕塑作品,呈現出他作為創作者對文明的願景的思考。

 早在1992年,他在斯圖加特舉行的個人展覽《景觀和物件》中所展出的繪畫,一直都是他建築及設計的靈感來源。而當20年後,他重訪這些繪畫,依照當中的造型及精神,將平面的圖象以雕塑形式忠實地呈現出來時,作品與作品之間便互為參照連貫,展示出一種超越時間空間的想像文明。

 從繪畫到雕塑,從紙上的圖像到具體的物件,盧志榮在作品中強調一種徘徊在似與不似、真實與虛構、熟悉與陌生之間的詩意及張力。這些雕塑造型神秘不可方物, 難以直接述說它們的意義或用途,然而它們卻並不虛無縹緲或語焉不詳。而作品中對相似及陌生的詩性隱喻亦喚起觀者的好奇,藉以重新思考我們對詩的理解。展覽的概念是希望表達「藝術的影響力量」,並質疑我們這個時代的審美方向。正如一位德國教授所指出的:「盧志榮作品中的神秘性,會讓我們重新思考當下對詩歌的認識。」

「雕塑投射我的希望與夢想」

 藝術家細緻地將對立中的和諧、不可能中的超越、共鳴中的澄澈、批判中的力量編織一起,建構出這個他一直嚮往的文明。同時,他也像一個觀察者及探索者,以繪畫及雕塑重現他在這想像中的文明所見的一景一物,並邀請觀眾探索在想像中的各種可能。

 盧志榮說:「這些雕塑預測我的希望和夢想,也預測一些潛質和不可為之事。也許他們同時屬於過去,現在和未來,這些假想的對象是我們已構思出一個文明證據的痕跡,有一種詩意的緊張。」已知和未知的,真實的和假想的——他認為恰恰是這種精密,幫助這些作品穿過時間的河流,而這些作品最大的力量,在於他們超越我們的當下,展示出一個新的無窮大。

 而在創作這些作品的過程中,最令藝術家難忘的是,作品的平面圖像在20年前斯圖加特的個展中便已完成,當時的整個過程更像是一種靈修聯繫,幫助他向內找,找到自己真正想要「表達」的是什麼,又捕捉到了甚麼留在腦海中,每天清晨,盧志榮面對一張白色的紙,去記錄他腦海中的對象,就像是在做一個考古學家,探究從自己腦海裡出土的文物。一個月過去,30個對象被他繪製下來。於是那也成為他的第一場個人藝術展。「於是乎,我自己和很多的藝術贊助人一直很有興趣看到雕塑將這些圖紙實現出來。但許多技術困難最近開始才得到解決,鑑於這些對象的複雜性,20年過去,這些作品才漸漸能被轉化為雕塑。這一次我完成了10件作品,其餘的繪畫將在未來幾年中再陸續轉化。」

 選擇木材和青銅作為雕塑的主要材料,是從物料本身出發的構思。在盧志榮看來,這個世界上沒有甚麼東西不能用物料表現出來。木材和他從小一起長大,那是在他的家鄉隨處可見的材料,也一直是他最喜歡的材料。他認為,木材雖然很美,但也有它的自然缺陷,而青銅恰恰有助於克服木材的弱點,強化木的壽命。從結構的角度來看,他用了兩種互補的材料,在作品中實現平衡。

 當看到圖紙被實現為雕塑時,盧志榮整體的想法是,平面與立體的兩種呈現並無過多區別。「唯一的區別,可能正因為轉化過程中,一直忠實地遵守圖像原本的屬性,所謂差異,只是原始圖紙被實現為雕塑後的差異。繪畫是二維的,而雕塑是立體的,因此,一個非常不同的感覺必須被帶出。」但不論如何不同,他都認為,它們在傳達同樣的精神文明的遠景。  

 身為一個建築師的能力判定取決於他/她的建築作品。而同樣,身為一個雕塑家,則取決於他/她的雕塑作品。盧志榮橫跨這兩種完全不同的學科之中,又不希望兩者過多地互相影響對方。「如果我的建築將成為一門藝術,那是很幸運的事。但它絕不是我的最初目的。話雖如此,我認為作為一個建築師,具有一定的精度,對於光明與黑暗等概念有敏感度,能運用物料本身植根於自然的美感的話,同樣是重要的。」

 至於盧志榮個人,或許始終有種頑固的堅持,他試圖用他的作品,去接近看似不可能的永恆。

《文明願景》盧志榮個展

時間:1月11日至2月18日

地點:中環雪廠街20號地下 季豐軒畫廊

相關新聞
盧志榮的《文明願景》 (2013-01-01) (圖)
《科歐之行》 (2013-01-01) (圖)
《依羅之鄰》 (2013-01-01) (圖)
《哈克斯之行》 (2013-01-01) (圖)
《塔內歐姬之畔》 (2013-01-01) (圖)
《伊貝拉之行》 (2013-01-01) (圖)
創作對談:回憶總是美好的嗎? (2013-01-01)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藝粹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