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來到香港的十個年輕人,有的喜歡香港並以此為家,有的感覺到了歧視因此對香港若即若離,有的則並不看好香港的發展乾脆選擇離開。而且,曾經香港人覺得內地人趨之若鶩的永久居民身份證,原來並非人人想要,僅是十宗個案中,就有不少於兩個不願意用內地身份來換一個香港身份。 ■文:蕭坦
本身並非香港人,但在香港工作生活,因為此地並非故鄉,生活也未談得上安定,像是「漂泊」的狀態,這樣的內地年輕人群戲稱自己為「港漂」。最近見到一本關於港漂的新書《港漂十味》出版,呈現了「港漂」的面貌。
這本書的介紹說:「這是部紙上的紀錄片,記錄下十個在香港生活的內地人的聲音。他們大多是從香港的大學畢業,又以專才身份留下工作,然後展開生活。漂在香港,他們有的扎下了根,有的還在逐波而行……」
特別的一群年輕人
從九七回歸到現在,許多人說到兩地關係,就會想起自由行、雙非孕婦、水貨客,甚至是很不像香港人應該說出口的「蝗蟲論」,這些說法浮於表面,少有香港人真正去了解兩地關係的變化與實質。《港漂十味》裡有十宗個案,從中已經可以感覺到香港在兩地關係中漸漸變化的角色。
這本書中的十個例子,如介紹所說,「大多是從香港的大學畢業,又以專才身份留下工作」。如果認真考慮這個細節,不難發現編者想要在話題中涵蓋的人群,已經去除了過去香港人比較熟悉的使用單程證來港定居的新移民個案,而是在九七之後才出現的以「留學」方式來到香港的年輕人群。如果再想深一層,就會有更微妙的區別:這些年輕人和香港的關係都是在九七之後才開始,他們為什麼選擇來,來了以後有的選擇留下,有的選擇離開,留下或離開的原因是什麼?而這些選擇中,不難看到香港價值的變化。
香港身份失去吸引力
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這十單個案中的十個年輕人,有的喜歡香港並以此為家,有的感覺到了歧視因此對香港若即若離,有的則並不看好香港的發展乾脆選擇離開。而且,曾經香港人覺得內地人趨之若鶩的永久居民身份證,原來並非人人想要,僅是這十單個案中,就有不少於兩個不願意用內地身份來換一個香港身份,而另外幾例中也有人還在猶豫是否申請。
例如本書中第二章《甜蜜蜜》的作者說:
「最近幾年,朋友們聚會經常討論身份認同問題,隨著香港經濟的萎靡和內地經濟的崛起,香港身份的吸引力也越來越弱。
「香港的社會福利比較好。但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我們,從來沒有想過要去領取綜援,也不會夠資格排隊等公屋。公立醫院倒是便宜,一百元隨便住,但公立醫院的效率和醫生的專業水準……」
第四章《一切以工作為重》的作者說:
「不過,我沒有申請香港永居。從合法權利上說,我是有資格可以拿到了,但一直都沒申請。我還沒想我還要不要。因為拿這邊的永居是要放棄內地的身份的,我在內地的戶籍是北京,要為香港身份放棄內地身份嗎?我感覺不到這麼做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何況我現在的工作生活狀態都沒有受到這個東西的干擾,完全沒有關係。至於以後會不會回內地,很有可能,我主要是視工作機會而定,而不是因為生活的環境來判斷。如果有一天工作機會讓我要回內地的話,就更沒有必要拿一個(香港)身份了。」
而書中第五章《香港,我的人生中轉站》的作者留港工作幾年後最終選擇返回內地,他的原因是:
「考慮的因素有幾個:第一原因就是內地蓬勃發展的機會……第二原因前面已經談過,就是香港居住環境實在太不吸引人……第三就是香港的社會環境實在不利於外人融入。香港並不是一個排外的城市,香港人也絕對不是排外的市民,但是香港畢竟還是香港人的香港。」
社會秩序最吸引人
書中所記錄的主角有幾個共同點:一,年輕,二十多至三十多歲;二,高學歷,大多是被北大、清華、復旦等中國名校錄取後來港繼續深造;三,工作能力強。香港開放專才計劃或優秀人才計劃,目的就是吸引這樣的人才,增加香港的競爭力。而他們身上也確實展現了值得香港同齡人尊敬的競爭力。給人印象很深刻的是第一章主角的一段經歷,他為了考取內地律師資格,自學法律教材:「每天在上班的地鐵上聽函授班的錄音教材,吃飯的時候聽,睡覺前聽,上廁所的時候聽,在去巴黎出差的長途飛機上聽,其他工作之餘的時間就是看書和做習題……」半年時間沒有一天娛樂,未婚妻也沒有一句怨言,最後他終於成功考取,事業更上層樓。這樣的例子,是值得同為八十後的香港同齡人敬佩的。
那麼對於他們來說,香港的吸引力是什麼呢?從書中例子來看,最常看到的原因是香港社會的有序與簡單,例如:
「(在內地)理想和現實的巨大差距,曾經讓我痛苦迷惘。是在香港,我明白其實做好自己,不給社會添亂,不給別人添堵,已經足夠了,所以也只求做一個善良寬容快樂的小市民足矣。香港,可以讓我實現這個願望。」(第三章)
「香港社會的有序是內地同胞普遍認可的,剛開始可能不太習慣,可住得越久就越能體會到這種有序帶來的方便……這種保持關係但又不會過度干預別人生活的關係其實並不等於香港人很冷漠,恰恰相反,其實挺讓人舒服的。」(第六章)
「這裡很好一點,人都很有規矩,行為得體,這會讓社會更加平和,一個社會有規矩就更容易管理。普通的人有禮貌、客氣,這就好了。」(第九章)
至於薪酬的高低、生活質素的差距,反而已經不再是最吸引人才的優點。
香港的價值在哪裡?
今年年初開始出現的一波波所謂「中港兩地」關係議題,從「蝗蟲歌」事件到「中國人滾回中國去」的抗議標語牌,像書中所述的這些年輕人都有切身體會。他們依靠自身努力踏踏實實地讀書工作,建立生活,也為香港社會帶來了活力,卻要背負不公平的壓力。像第六章的作者所說,在香港生活了十多年也融入了香港,今年懷孕時與先生在尖沙咀購物,為了避免被唱《蝗蟲歌》的本地人羞辱,兩個人都只能以廣東話交流;第三章的作者在火車上聽到香港的媽媽訓斥不聽話的孩子:「點解你似內地人咁賤格鵅I」
書中的十位作者,兩位不願申請香港永久居民身份,一位選擇回去內地,一位認為只要工作變動隨時可以離開,一位選擇在香港上班在深圳生活,還有兩位不確定何時離開。香港要吸引的不是這樣的年輕人嗎?若他們也離開的話,香港希望留住的是什麼樣的移民呢?
書中一位作者說:「從1978年內地開始改革開放,很多方面香港只要被超越了,就意味著再也追不回來了。」這句話是香港人應該直面的。當經濟競爭力、薪酬、生活質素,甚至連永久居民身份都逐一失去吸引力時,香港的價值在哪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