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精英體育或是職業運動,都必須依賴長遠而穩定的資源才能夠有機會達到預期的成績。在香港,能夠談得上職業運動的隊際項目只得足球。這些足球隊的日常開支,都要靠其班主或球會的資金才能應付。當然,以香港這個規模細小的足球市場,很難可以吸引到豐厚而較長期的資金投放在球隊身上。因此,球員及教練以至其他工作人員的工資薪酬難以提升到一個吸引的水平。在這種關鍵性的局限下,球隊的整體水平亦難以提高,更何況要球隊發展青訓。
我們都明白到搞精英體育實在是不能缺「水」(資金),而提供水的水喉一定要不停地開上八至十年才可能見到成效。換言之,如果香港政府希望見到香港足球代表隊能夠在未來躋身亞洲足球勁旅行列,便需要下定決心,給足球一支開足最少十年和容納足夠供水量的水喉。因為,這個希望必須建基於現時一批八至十二歲的青少年身上,而不應該對現時這班港隊,包括青年軍的一批球員太寄予厚望。
老實說,十年時間也不足夠,因為在香港,要找到足夠接受足球培訓的青少年人數並不容易,而且不可能找10個便可以有10個球星出現,最終能夠成才而又可以代表港隊出賽的可能只得兩三成。換言之,要花上十年來培養出一支完整而有相當實力的香港代表隊,青少年球員的培訓班底最少也得要100人。粗略估計,以每位球員每年需要30萬元的培養費計算,這筆開支每年要3千萬,十年再加通脹,總開支約3億2千萬。很簡單,如果政府沒有這個決心,便不要給香港足球界任何幻想,而短期的甚麼青訓計劃或甚麼強化性資助只是些徒勞的浪費。■香港浸會大學體育系主任鍾伯光
|